第1章 散文的現代性——在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上的演講(1 / 3)

中國散文進行到今天,應該對有些問題做一些梳理和思考了。

散文是國粹,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不管是老子、莊子、孔子,還是《尚書》《春秋》《史記》,現在推崇的許多國學經典著作,大多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唐宋八大家使散文燦爛起來,明清小品使散文多情起來。“五四”以後,隨著新文化運動,白話文寫作的出現,散文進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但是,“五四”到現在,快百年時間了,我們的散文基本上變化不大。散文作家似乎都穿著老北京布鞋在走路,很少有皮鞋、涼鞋、運動鞋等敲擊路麵。

再看看其他文學體裁,小說的革新最快,幾乎每隔數年就有一個新的寫法出現,國外的“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存在主義”等等,都像種子一樣,被移栽到中國文學的土地上,開出奇異的花朵。有位從事小說創作的行內朋友說,中國當代每個小說家的背後,都可以看到一個外國人的影子。詩歌呢,也風騷氣盛,朦朧詩令人眩暈,第三條道路跟隨者眾多,還有更精彩的寫法接踵而至。

當然,散文界的口號也不少,比如“文化散文”“學者散文”“行動散文”“新散文”“小女人散文”“在場主義”等等,但仍然離不開遊山玩水,托物言誌,鉤沉史料,評說時世這些套路,就是說,在寫法上沒有大的突破,我們的背後無非就是許多年前的朱自清、周作人、徐誌摩、林語堂四大金剛,我們缺乏新的座標和出軌氣象。

也許有人會指出,XXX的散文就不同凡響,不可否認有極少數探索者在身體力行地進行著散文改革,但像小說家那樣奮力突圍的群體意識,在散文界並沒有形成,這是需要引起朋友們注意的。

是散文這個老人肩上承擔的載道意識太重了嗎?未必,任何文學形式可以載道,也可以娛樂。國學經典是言理論道的,但明清小品中消遣娛情的成分就很重。像《閑情偶寄》《浮生六記》等散文,讓人讀起來多開心啊!是散文這個體裁太古老、太落後、如同戲曲一樣漸漸失寵了嗎?更不對,當今是散文的天下,全國眾多的報紙副刊都以散文隨筆為主,寫的人多,看的人更多,散文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大眾文體。

可是我們不滿足,因為千篇一律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渴望閱讀中的刺激性與興奮點,渴望耳目一新的享受。

現在,散文明顯的落後於時代,落後於其他文體。

強調散文性的現代性很有必要。

一、題材的現代性

本人曾做過多年的散文編輯,讀過數以萬計的來稿,有幾大類稿子讓人厭倦極了,深深感受到做編輯的痛苦。

一類是山水文章。中國是個農耕文明濃厚,田園風光優美,地理廣闊豐富的國度,所以自古以來,寫高原荒漠、名山大河、鄉村小鎮、民族風物的文章層出不窮。現在又是經濟發達社會,提倡旅遊休閑,並且交通便利,哪兒都可以去,連出國也是簡單容易的事兒,因此,很多人興之所至,提筆成文,然而大多是以日記行蹤為線,曆史資料為梭,編織出錦繡文章,並無多少個人的生命體驗,隻是人雲亦雲的重複而已。

第二類是親情文章。雖然說父母師生、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是永恒的,但學校、家庭、個人的經曆與感受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可謂人人都有之,人人都可筆之,很難出新意。而文學創作的求新存異,獨特麵貌則永遠是成敗的關鍵。

第三類是隨筆雜感。麵對浩瀚的史跡,麵對紛繁的社會,麵對厚重的文壇,麵對種種人生現象,要發些議論太容易了,當前可以說是隨筆泛濫,雜感叢生。當然,隨筆雜談也是散文的一種。但我們更期待那些有生活細節,畫麵質感,閃爍著露珠光澤,打動人心的散文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