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遊記是中國散文創作的一大門類,如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曆史了。
先秦的《山海經》,關於風景和遊覽的描寫已露端倪,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狀寫山水情態的文字更臻完善。遊記散文的成熟是唐代,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篇章,已將自然與人,山水與政治融為一體。宋代更是斑斕多彩,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蘇軾的《石鍾山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各抒其懷,別具意味。明代有個徐弘祖,既是旅行家又是地理學家和作家,一本《徐霞客遊記》寫盡了南山北水的幽勝,被稱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到現代,遊記文章就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了。有位前輩曾說過:小玩玩蟲魚麻將,大玩隻玩山水。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喜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據推測,新世紀旅遊這個無煙工業將會更興旺發達。那麼,需要讀遊記,做出行參考,或者臥遊山海,神吊史跡,了解風土民情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遊記是寫行記走的散文。人們在行走,作家在行走,世態有更迭,風景有變化,遊記自然也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希望讀到什麼樣的遊記散文呢?
二
最厭煩讀三種遊記:
一種是資料堆砌。作者喜歡做導遊,將那些山水勝跡介紹手冊上的文字,東抄一段,西摘幾句,用自己的行蹤串起來,連裰成篇,讀起來生硬、乏味、進不去,還不如看那些導遊手冊簡明扼要,省時間。
一種是空洞抒情。作者喜歡做詩人,走一處,歎一回,天上地下,大發感慨。有的故作多情,強抒胸臆;有的天空行空,莫明其妙。讀者看的是雲遮霧罩,而不是山水清顏。我覺得,遊記散文宜具象,不宜抽象;重實際,切忌空談。
一種是人雲亦雲。作者喜歡做學生,寫來寫去,擺不脫老師的陰影。先寫景,後抒情;先鋪墊,再總結;在前人走過的套路裏跳來跳去,到頭來隻是個拙劣的複製者。遊記散文重在個人體驗,歲月易逝,山水難改,全新的則是每個人的獨特經曆和感受。
三
最愛讀三種遊記:
一是寫出了山水個性。在人類世界,每個人的長相、掌紋、氣質不可能相同;在自然界,每座山的位置、坡度、構架,每道水的走向、流勢、河床也不盡相同。有的雄奇、有的俊秀;有的浩蕩、有的纖細;它們各有各的風韻和情調。你隻有消除了與山水的隔離,讀懂了它們的個性語言,山水才能在你的心裏升華並激起共鳴,化出筆下的錦繡文章。
一是寫出了文化內涵。山水勝跡、地域風物往往與曆史變遷,人類文明發展有密切聯係。每座名山,每座廟宇後麵都隱藏著豐富的傳說和故事,你隻有穿透歲月的風塵和地表上的殘垣,才能發掘出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表現出它們潛在的深層的底蘊。
一是寫出了美文趣文。山光水色,日落月升,風起雲動,自然界的變化常常很優美,但要道出眼前的美景卻不容易。作者豐富的思維,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傳神的描述都很重要。把遊記散文寫得疙裏疙瘩,艱澀冷硬隻能是大煞風景。還有些遊記不一定寫名山大川的重要景點,而是從小處細處著眼,行文妙趣橫生,靈動精致,讓人心領神會,愉悅非常,也是一種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