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行走的散文——漫說遊記(2 / 2)

喜歡旅遊,能夠寫文章的人,可能都有一種將自身的遊曆轉化為文字的欲望。

有人去一次西藏或新疆,回來就是一組係列散文;有人去一次美國或非洲,回來就是一本10萬言的書。還有人熱愛出門,出門必寫,寫了就想發表,於是收獲豐碩,沾沾自喜。

也有反常的。我敬重的一位作家,被人邀請去過一次美國,歸來後,許多報刊雜誌出版社上門約稿,請他寫反映美國的文章,為他辟專欄,為他出新書。以他走出山區、走出西北、唯一的一次出國經曆,以他豐富的情感和認知世界的獨特性,以他創作的嫻熟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他寫出的東西一定十分叫座。誰知他回答:我沒有衝動,不想寫。

這叫做遊而不記。

遊而不記,浸而不淫,樂而不歌,這需要定力。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也有記而不遊的。

吳承恩寫《西遊記》,按古代的交通條件,他本人不可能走過那麼多的山山水水,遭遇過那麼多的奇物怪事。但他靠自己的想像,靠自己掌握的材料,靠從書本上讀到的和耳朵裏聽到的,編撰出那麼一本包羅萬象的大遊記。後人改編戲劇、電影、電視,按照他的書中指點的路線,竟然大多找到了原形,可見不是瞎諞胡鬧。

記而不遊,需要大才華,大智慧,需要升躍和騰揚。亦是成熟的表現。

很早以前,讀瑞典人斯文·赫定寫的《亞洲腹地旅行記》,我深深為外國人的探險精神所折服。

前幾年,知道台灣有個馬中欣,帶著一兒一女走天下,他的一冊《天涯曆險記》,曾使我感歎不已。

還有,獻出了生命的餘純順,以他的文章和照片,也曾在讀者中掀起不大不小的浪潮。

當今,旅行探險家似乎越來越多……他們吸引人的,主要是自身的野外傳奇故事。不可否認,他們那些浸透了血汗的文字,輝煌了遊記散文的寶庫。

要寫好遊記,就得準備去吃苦。

出門乘飛機,上山坐纜車,下海有快艇,怕日曬雨淋,怕行程勞累,能有多少切實感受呢?走遍天下不是飛遍天下。當然,現在行走的方式很多,有步行的,有騎自行車、摩托車的,有駕駛汽車的……總之,你得是土地上的行者,寫遊記不能隨心所欲地營造空中樓閣。

許多人視旅行者為傻子,是“自找罪受”,但你靈魂的淨化,生命的升華,人格的再塑恰恰在這受罪的過程中完成。

受罪的過程,是遊記作家的享受,是遊記作家的財富。

遊記作家首先是腳上的功夫,然後是手上的功夫。

行行走走,文字像腳印兒一樣延伸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