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用散文溫暖人生(代後記)(1 / 3)

陳長吟、毋燕

對話對象:陳長吟,陝西安康人。畢業於陝西師大中文係,先後任《漢江文學》雜誌主編,《美文》雜誌副主編副社長,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為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散文網總編輯,陝西省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陝西省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教授。著名散文作家、編輯家、理論家。已發表作品500餘萬字,出版了《山夢水夢》《山親水親》《那片裸土》《這方樂土》《行色匆匆》等10多部個人專著,主編過散文叢書幾十部。其對散文事業的熱愛和貢獻聞名國內。

對話人:毋燕,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學院,文藝理論碩士,現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實習員。有作品陸續發表。

我用散文溫暖人生

毋燕:陳老師,我接受雜誌社的委托,想請你談談你與散文的話題。我在你的一本書上看到,你自稱自己是散人。

陳長吟:好吧,咱們隨便聊聊。散人是針對詩人而言,散人散文,散心散步,散閑散淡,指的是生活狀態,其實也是散文狀態。小說家編織嚴密的故事,詩人進行抽象的抒情呐喊,而散文是常態流露,更接近生活的真實。前不久,得到任法融道長的一幅書法,四個字“恬淡為真”,我很喜歡。散文就是要自然書寫,刻意雕弄不是上策。你看看中國當代的散文大師,沈從文啊,孫犁啊,汪曾祺啊,都過著恬淡率真的人生,寫著真情的不偽飾的不做作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

毋燕:是啊,我看你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沈、孫、汪幾位大師,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好人不厭百次讚。最近,我讀了你的《文海長吟》《山河長吟》《歲月長吟》三本新作,可算你的中年人生三部曲,有兩點感慨:一是你的高產,每年寫一本書,幾十萬字;二是你的文風的變化。說實話,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你近年的散文,讀起來親切有味,視野寬闊,有點大家氣象。請談談你自己的變化。

陳長吟:謝謝誇獎。你讀書很用心啊,能透過文字看出作者的行跡和心跡。先說第一個問題,高產談不上,隻是近幾年有點“長個子”,你別笑,50多歲的人了還“長個子”?我不是說身體,說的是創作的心理和產量。創作有個積累過程,有幾年可能光吃東西,不生長發育,但壓呀壓呀,壓到一定的時間突然就猛長起來。文學創作是個長跑工程,有些人開始跑得很快,但到最後越來越沒勁兒了。有些人勻速前進,有些人則是最後衝剌。所以,文學場上的比賽不以時間為序,而是要看最終的成果。對一個作家而言,哪幾年東西多,哪幾年東西少,也是正常的。因此說高產談不上,最多是個中產階級。

再說第二個問題,文風的變化。從開始創作到如今,我已出版了10本散文集,最初幾本寫陝南山水的作品,雖然獲得好評,但那是出於一股樸素的家鄉之愛,進行簡單直接的描寫,缺乏蘊藉和升騰,缺乏文化的觀照,往往太板太實。從1998到2007的10年間,我寫得少,也沒出散文集,主要是讀書和思考,怎樣擺脫原來的腔調,怎樣突破過去的局限?到《文海長吟》出版的時候,筆觸就變了,從容起來,柔順起來,優雅起來。這三本集子有三個中心,《文海長吟》是文化之旅,《山河長吟》是自然之旅,《歲月長吟》是生活之旅。變化是自覺的,又是不自覺的。自覺的是你要有掙脫和提高的意識,不自覺的是它於潛移默化中發生,就像春的腳步地到來,不是一天早上就能感覺到,而是慢慢向你靠攏。世界是變化的,作家的修養和認識也在變化,最忌固步自封和自我滿足。我們讀一些老作家的新作,雖然也寫得是當今生活,可仍然感覺陳舊過時,關鍵就是他的思考方式和文字表達並沒有進步,還停留在原來的水準上。最可怕的是有一些青年作家,還沒有寫多少東西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認為我就要這樣寫,這是我的風格。寫作水平,也是在變化和改進中趨向完美的。我雖然年過半百了,但思想很新潮,現代的東西都能接受。對待外來的影響,要嚐試吸收,不要先天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