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小說:想象中的現實(2 / 2)

由此,小說——想象中的現實,這個命題告訴了我們,作為一個小說作者,一方麵要有嚴肅、正確的人生態度,深入生活的實際,體驗時代的脈搏,廣泛地搜集生活素材,真實、大膽地反映、表現生活。另一方麵,要充分地開發自己的主觀世界,充分地調動起自己的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寫出富有才華的、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作品來。

近年來,小說家們對於小說藝術的特質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盡管他們表現出來的創作風格多種多樣,但都能充分發揮小說藝術的特長,並湧現出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但對一些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來說,則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一是在美學觀上,忽略了小說藝術的要旨,或是脫離現實,單純追求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實驗、探索和個人情感的宣泄;或是放棄了小說表現的特長,一味自然主義地描寫個人杯水風波、身邊瑣事。這些雖都能新鮮一時,但卻不會有持久的藝術魅力的。二是在道德觀上,忽視了小說的教化作用和作家的神聖職責,在對現實生活現象的把握、表現、評價時,過於注重表現邪惡、非道德化的事物和人物,並對這些流露出欣賞、理解、同情的態度,這樣下去,會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必然會違背小說藝術的根本宗旨。三是在曆史觀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曆史觀,而流露出了一種錯誤的觀點和傾向。如,有些小說,在表現過去的曆史時,在表現中國農民推翻封建的土地所有製的革命鬥爭時,對被推翻的階級、人物,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同情、美化的態度,而對於農民人物,卻予以醜化和貶低,這不僅影響了小說反映現實的真實、準確,而且曲解了曆史,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注意。

所以,小說家的藝術想象和藝術表現,不是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自由不羈的。它既受客觀的生活現實的觸發和影響,也受作家政治素養、道德觀念的製約,是作家在長期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累積和沉澱下來的創作意識及逐漸構成的獨特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這種自覺的創作意識和獨特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在創作中必然要轉為具體的藝術追求和創作意圖,從而發揮著某種導向作用。作為一個小說家來說,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了解小說創作的特征,這對於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載《朔方》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