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小說:想象中的現實(1 / 2)

記得美國的一部關於小說的教科書中寫道:當夜色籠罩著外邊的世界,穴居人空閑下來,圍火坐定時,小說便誕生了。這話不僅形象地論述了小說的起源,而且精辟地說明了小說的特質。

是的,小說源於講故事,它的基本特質也在於講故事。但這個“故事”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既源於穴居人一天生活的經曆,也源於他們個人主觀上高度的渲染、虛擬、加工與想象。當穴居人狩獵歸來,團團圍火坐定時,語言——這時唯有語言,展開了自由飛翔的翅膀,發揮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互相追憶、講述著經過渲染誇大了的一天狩獵生活的經曆,幻想、描述著明天更出色的戰鬥和更美好的收獲,探尋、解釋著千奇百怪的世間萬物的奧秘,編織、轉述著一個個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又經過大膽的想象加工、改造過的故事。小說:想象中的現實,便這樣自然地誕生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小說,是作家將想象與現實藝術地結合的產物,也即作家的主觀世界與表現對象的客觀世界相結合的結果。不言而喻,在小說美學中,想象與現實是重要的兩個因素。藝術離不開想象,作為講究語言藝術的小說,尤其需要想象,舍此,便隻有建築材料而沒有建築物,便失去了小說的靈性,便沒有了小說的靈魂。正如歌德所說的:“每一種藝術的最高任務即在通過幻覺產生一個更高真實的假象。”

當然,想象,在一個作家的創作過程中,是騷動不寧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它的活躍程度和駕馭它的能力如何,不僅直接影響到作品創作的成功與否,而且決定了作家的創作風格。

而現實,則是小說創作的依托和基礎。古今中外成功的文學作品無不證明了小說源於生活的現實,基於生活的現實,它是運行的生活現實的形象反映,是人生現實的虛擬化的演出,是我們自我生活現實的一種擴展。這也正是小說藝術具有最廣泛的打動人心的魅力之所在。米蘭·昆德拉指出:小說“時時刻刻伴隨著人。‘認識的激情’攫住人,使他去探索人的具體的生活,保護它,抵抗‘存在的被遺忘’,把‘生活的世界’置於永恒的光芒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很理解和讚同海爾曼·布洛赫的固執的重複:發現隻有小說才能發現的,這是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沒有發現過去始終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說是不道德的。認識是小說的唯一道德。”米蘭·昆德拉從小說與人、小說與現實的密切聯係出發,認為發現、認識“隻有小說才能發現的”現實存在是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和唯一道德。這種論述,對於我們應該是大有啟發的。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小說藝術中,想象與現實這兩者之間,並不是平行存在、互不關聯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想象,是對生活現實的概括、虛擬、幻化,是對生活現象由表層到裏層、由無序到有序、由無機到有機的發掘、提煉和升華,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滲透著作家、藝術家濃烈主觀色彩和情感投射的一種藝術創造活動,並不是空穴來風、主觀臆造的東西。而現實,是經過想象加工過的現實,是經過藝術家的藝術靈性之光照射過的現實,是經過高度概括、虛擬、幻化,蘊涵著作家濃烈的激情和理想色彩的,更加典型、更加接近藝術理想的生活類型。因此,小說中的現實,乃是想象中的現實,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化了的現實。正是這種有機的結合,使小說這個最受人們歡迎的文學形式,呈現出了它的最大特點,也即是它的最大長處,可以去描寫任何形態的人生,表現任何類型的人生理想,最廣泛、全麵、深刻、細微、動情地描繪生活現實和人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