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略是宮中侍衛,毫不費力,便進入宰相官邸。正巧,兵部尚書杜如晦也在溫家,二人在客廳飲茶攀談,已有一會兒了。
裴略一見杜如晦也在場,感到來得不是時候,上前施禮後,便臨時更換了一個話題。裴略彬彬有禮地對溫、杜二人說:“我在宮中幹了幾年,長了不少見識,我覺得自己能明察事理,記憶力極好,尤其對語言尤其敏感,別人說一段話,我能一字不漏地複述下來,如果在朝廷做個通事舍人,我深信是非常稱職的。”
溫彥博一聽,大笑一通,心想:真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他看了看杜如晦,見他沒有說話的意思,便對裴略說:“太宗皇帝愛才惜才,古今少有,但皇上量材試用,視能授職,要通過一定的考試程序。前次兵部主持的考試,就是為了選拔人材,你參加了這次考試沒有?”
裴略接口說:“我參加了考試,而且考得不錯,但也許是考官們那天喝多了酒,老眼昏花,錄取時把我的名字給弄丟了。”
溫彥博哈哈大笑,對杜如晦說:“你看,有人到這兒來告你兵部的狀了。”
杜如晦平靜說道:“我真希望有人能對我們兵部的工作提出意見。不過,評卷、複查,手續齊全,至今尚未聽說過有什麼偏差。年輕人,你考得也許是不錯,但別人考得更好呢。這次沒被錄取,下次再考嘛。”裴略一聽,心裏涼了半截。
杜如晦接著又說:“看你這樣能說會道的,還有其他才能嗎?”
裴略一聽,隨即轉憂為喜,馬上大聲說:“我會寫詩作賦,不信,您出題試試?”
溫彥博抬頭看到院子甬道兩旁的幾枝竹子,就對裴略說:“你就以竹為題,賦詩一首吧。”
裴略低頭稍加思索,一首詩脫口而出:
庭前數竿竹,風吹青蕭蕭。
淩寒葉不凋,經夏子不熟。
虛心未能待國士,皮上何須生節目。
這首詩抓住竹子外表有節、內中空虛,經冬不凋、經夏無子的特征,諷刺竹子徒有其表而不務實際。以竹喻人,一語雙關。
溫彥博和杜如晦聽罷點點頭,露出讚賞的目光。溫彥博心想:可能他曾經作過這個題目的詩,所以顯得機敏、成熟,便決定換個題目,再試一下。因此又指著屏風對裴略說:“你再以屏風為題,作詩一首,好嗎?”
裴略隨即慢慢走到屏風前,口中吟道:
高下八九尺,東西六七步。
突兀當庭坐,幾許遮賢路。
他稍微停頓後,突然亮開嗓門大聲說:“當今聖明在上,大敞四門以待天下士人,你是什麼人,竟在此妨賢?”話音剛落,伸出雙手“嘩”地一聲,將屏風推倒在地。裴略出語驚人,行動更是出人意料。這首詩,這番話,明裏說的是屏風擋道,實際暗示當權者不識人才,堵塞賢路。裴略說話時,吐字清晰,語調有力,聲音宏亮,落落大方。
溫彥博笑著對杜如晦說:“你聽出來沒有?年輕人的弦外之音,是譏諷我溫彥博哩。”
裴略立即接口,一麵比劃著自己的臂膀和肚皮,一麵說:“不但刺膊(博),還刺肚(杜)呢。”溫彥博和杜如晦不免被他的機敏逗得哈哈大笑。
沒過幾天,補齊必要的手續後,裴略被朝廷授命陪戎校尉,這是武職中第30階,一個從九品的小官。官位雖小,但裴略畢竟是正式進入了仕途。
在不遇的情況下,忍是積極地忍,而不是消極地忍,是積極進取,用自己的才能,讓世人認識自己,而不是忍氣吞聲,不再奮鬥。奮鬥不奮鬥所獲得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唐代的陳子昂出身富豪之家,慷慨任俠,機敏過人,但在京城這陌生之地,一時還施展不開。初始,陳子昂也像其他人一樣,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停地進獻給文壇的名宿大老,但總是石沉大海,沒有回音,顯然沒有人願意欣賞他。為此,陳子昂常有英雄扼腕之歎。
一天,長安東市這個繁華的商業區裏,來了一位外地人,手裏拿著一把光彩照人、精美絕倫的胡琴,標價出售。賣主對每一個想討價還價的人,說的都是一句話:“100萬就是100萬,少一個子兒也不賣。”
100萬錢,在那時可是一大筆巨款啊!誰能夠出這麼多的錢來買把胡琴?
然而,這個消息不出幾天便沸沸揚揚地傳遍了長安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天從四麵八方趕來東市來觀看這把胡琴的人,絡繹不絕。胡琴一時成了整個長安各階層人士關注的焦點。
勤於思考的陳子昂決心借這把胡琴為自己指路,邀約了幾個朋友一起來到東市。陳子昂拿起這把琴,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大聲說:“好琴,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好琴。”又對賣主說:“就依你這個價,這把琴,我買了!”說得非常幹脆。
圍觀者無不向陳子昂投以驚羨的目光,口中發出一片“嘖嘖”之聲。一起來的朋友對陳子昂說:“你瘋了不成?你也不想想這100萬是多少錢!花這麼昂貴的代價購買一把胡琴,值得嗎?你要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