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負重二(8)(1 / 3)

連孔子一生,事事處處注重自我修養,仍有人誹謗,所以我們常人受有誹謗也是常事,問題在於我們怎樣對待誹謗。有的人一聽到對自己的抵毀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論個明白,不能忍受誹謗之氣,而有修養的人卻等閑視之。《孟子》中記載:有次魯平公要見孟子,魯平公的心腹臧倉在魯平公跟前說:“禮義是要從賢者身上體現出來的,而孟子辦喪事不守禮義。您不要去見他!”魯平公沒有問青紅皂白,輕率地相信了臧倉的話,便沒有去見孟子。後來孟子的學生名叫樂正克的來告訴孟子說:“魯平公要見您,他的心腹臧倉拉住了他,最終使他沒來成。”孟子處之淡然,不以為意。隻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有什麼流言呢?

東漢第五倫,字伯魚。漢光武帝時擔任會稽太守,後來改任蜀郡太守。光武帝對第五倫笑說:“聽說你派吏打你的嶽父,不給妻兄飯吃,真有這種事嗎?”

弟五倫回答說:“臣子三次娶妻,都沒嶽父,小時候饑寒交迫,一石米要抵上一萬錢,所以知道米的貴重,實在不肯輕易給人飯吃,但妻兄來了,總不至於讓他餓著肚子。”

《三國誌》載魏武帝曹操說:“相互勾結,聯合成一個小團體,是聖人所痛恨的。據說冀州的風俗,父子分家,互相說長道短。以前直不疑沒有兄長,世人說他私通他的嫂子。第五倫娶孤女,別人說他虐待嶽父。這都是混淆黑白,欺天欺君的一種人。”

《詩經小雅》議論詆毀他人的人說:那是什麼樣的人呢?心腸特別刻毒,那就是誹謗他人的人啊。

古人對於行誣陷他人之行,言他人短處的人恨之入骨,以至於他們認為把好誣陷人的家夥,扔到豺狼虎豹那裏去,連豺狼虎豹都不願吃。

誹謗他人是人的一種無能的表現,喜好陷害他人,汙蔑他人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不管是上天或是世人都會痛恨這樣的人。陳朝有個叫司馬申的人,字季之,河內人。大建年間擔任秣陵縣令,又升為東宮通事舍人,先後侍奉了三個皇帝。他掌管著朝廷的機密,很受信任,因而他便作威作福。司馬申生性殘酷狠毒,喜歡無中生有,常常詆毀朝廷上的正人君子,所有的人差不多都因為他而受害。有違背他的意旨的,司馬申一定會捏造謠言來誣陷他;如果對他阿諛奉承,司馬申就找機會舉薦他做官。

孟郊的詩說:“古人像野獸一般,卻都有聖人的道德;現在的人冠冕堂皇,他的心腸卻像野獸般不可估摸。看起來是笑,卻未必和善;看起來是哭,卻未必悲哀。隻是在口頭上表示是朋友,肚子裏卻是滿腹的毒計。好人常常依據正道行事,因此不苟合於世上的流俗;惡人陰謀詭計多端,隻要能獲取就不顧仁義道德。

孟郊對世人的心態的了解也是很深入的,他的批判也是客觀的。所以我們在日常中應該注意那些口是心非,臉上一團和氣,背後專門去攻擊、陷害、誹謗他人的人,這是誹謗之忍的一個方麵。同時自己為人也要正直,不要因為別人超過了自己,就無法忍受這種現實,仇視別人的一切而去製造流言蜚語。還要注意聽到了對他人的誹謗之辭,要冷靜分析,忍住輕信和幸災樂禍之心,善以待人。

漢武帝去世的時候,漢昭帝才不過8歲,還是個頑童。漢武帝放心不下,把他托給霍光、金日石單、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地位最高,把持著朝廷大權。

霍光忠心耿耿輔助漢昭帝,把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威望日高。但是霍光為人耿直,做事不講情麵,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蓋長公主(漢昭帝的大姐)等一批人。這些人本來就忌妒霍光,這是因為自己的私欲沒有得到滿足,更是恨透了他。正好當時漢王劉旦(漢昭帝的哥哥)因為自己沒有當成皇帝,也對霍光極為不滿,上官桀等人就和劉旦勾結起來,想設計除去心頭之患霍光。

漢昭帝14歲那年,上官桀一夥趁著朝廷讓霍光休假,偽造了一封劉旦的書信,遣人冒充劉旦的使者,把信送到了漢昭帝手裏。漢昭帝接到信一看,上麵說:

“大將軍霍光前往檢閱羽林軍,竟然擅自擺上皇上專用的儀仗,吃皇上才能享用的飯菜,不守法度,耀武揚威。他還不經皇上應允,擅自往大將軍府增調武官,這簡直是獨斷專行,沒把皇上放在眼裏!我擔擾他有陰謀,對皇上不利。我願辭去王位,到宮裏保衛皇上,提防奸臣犯亂。”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一切準備,隻等漢昭帝一聲令下,就把霍光逮起來。誰知昭帝卻沒有動靜。

第二天清早,霍光去上朝,聽說了這件事,就呆在偏殿中聽候發落。漢昭帝不見霍光,問道:“大將軍在哪兒?”上官桀回答:“大將軍因為被燕王告發,因此不敢進來。”霍光進去,自己摘掉帽子,跪下磕頭請罪。漢昭帝說:“大將軍隻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沒有罪。”霍光既高興又納悶,問:

“皇上怎麼知道的?”漢昭帝說:“大將軍檢閱羽林軍就是最近的事,增調校尉到現在也不到10天,燕王遠在北方,他豈能這麼快就知道?再說,將軍如果要作亂,也沒有必要依靠校尉呀。”上官桀一夥和文武百官聽了都大吃一驚,覺得這小皇帝年紀不大,卻真不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