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帝又說:“這事隻問送信人就可以弄清楚,不過要是其中有鬼,他肯定逃了。”左右連忙去找送信人,果然跑了。漢昭帝馬上下令緝拿,還連連催問捉到了沒有。上官桀他們嚇得要死,就勸漢昭帝:“這小事一樁,皇上就不必窮究了。”漢昭帝說:“這事還小嗎?”從此他就更加信任霍光,懷疑起上官桀一夥來了。
後來上官桀他們又在漢昭帝麵前說霍光的壞話,漢昭帝發火了,說:“大將軍是位忠臣,先帝囑托他輔佐我,誰敢再誣蔑大將軍,我就辦誰的罪!”上官桀他們看這法子行不通,就計議著讓蓋長公主出麵請霍光喝酒,埋伏下士兵把霍光殺了,而後廢了漢昭帝,立燕王劉旦為帝。這陰謀還沒來得及施行,就被漢昭帝和霍光發覺了。上官桀一夥全被取了首級,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也隻好自殺了。
靠誣陷他人,誹謗他人,運用惡毒的手段,即使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會維持長久,早晚會被別人識破。
當然,麵對誹謗忠良的現象,還需要以大局為重,敢於對反對勢力動真格。
十一、有勇有謀方為真英雄——小勇之忍
不好小勇,是指人不要逞強、逞能。做事應該量力而行,謹慎行事,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樣才能進退有序。一個人恃勇行事,常常會過高地估計自己,輕視困難,輕視對手,使自己處於不利之地。有時明明是自己沒有把握的事,卻硬要把胸脯拍得山響;有些事自己根本不懂,也從來沒有做過,卻仗著膽子誇下海口,立下軍令狀,這樣做勢必給自己帶來痛苦和被動,甚至會腦袋搬家。
勇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本來是人類社會中帶有共同性的傳統美德。然而勇也是有層次的,古人依據勇的程度和性質的不同,把勇分為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我們鼓勵和提倡的是真正的大勇大智,是士君子之勇,而要隱忍的是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荀子榮辱》中告訴我們小勇都有哪些具體表現:“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避死傷,不畏眾強,然唯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利,無避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然則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這些勇都不是真正的勇,我們應該克製和杜絕它們,它輕則傷人傷己,重則對社會、對人民都有極大的危害。
小勇之忍,就是有勇而不妄為。不好小勇要求的是一種相對謹慎、有智慧的人生態度。遇事不盲從,不草率決定,三思而行,不會因為一時的意氣行事,導致無端的麻煩。因此古人說:“暴虎馮河,聖門不許;臨事而懼,夫子所與。黝之與舍,二子養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動。故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聖人格言,百世詔誥。”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恃勇而不怕死的人,孔子不讚同讓他指揮軍隊。而遇事謹慎思考的人,才是作為軍隊指揮官的適當人選。北宮黝與孟施舍二人培養勇氣的方式不如孟子,孟子培養勇氣,重在不動搖心誌。因此君子有勇而無義,必作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必為盜。聖人格言,昭示百世。唉,如何能不忍呢!
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有勇無謀,隻能是匹夫之勇,不僅做事容易急躁、冒險,而且常常是目無法紀,大膽妄為。這樣的匹夫之勇不值得提倡,是人應該忍耐、克製的情感。前麵說過暴虎,是指徒手打虎而不用武器;馮河,是指不用船隻而涉水過河。《論語》中記錄了孔子的話:“暴虎馮河,死而不悔的人,我不讚同他。人遇到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好好地謀劃。由於這個而最後成攻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
孟子曾經指出:“北宮黝培養自己的勇氣,從不為一點小困難而動搖;孟施舍培養自己的勇氣,把不勝的形勢看成能夠取勝。”孟子又說:“我40歲不動心。”北宮黝培養自己的勇氣,務求必定勝利,其特點是與敵拚搏的時候越是這樣;孟施舍培養自己的勇氣,則無所畏懼,其特點在於保存自己。孟子的不動心,隻是盡心知性,情況清晰而不會懷疑;道理明,道德修,一舉一動都合乎道義,自然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
當子路問孔子是否推崇勇敢時,孔子回答:“君子假如有勇敢而無道義,便會作亂;小人假如有勇敢而無道義,便會做強盜。”這裏的君子小人,是根據地位說的,是說在上位的君子,為他的血氣本性所驅使,若是不以義理來控製,就會違反義理而變成作亂;若是在下邊的小人,為其本性血氣所驅使,又不用義理來加以控製,就會為所欲為,變為強盜了。因而有如下說法:義理之勇不可無,無義之勇不可有。大概子路好表現自己的勇敢,而孔子指出他的過失。
要說勇武,自古沒有比軍中大將更為勇毅的了,但要真能以勇勝敵,單靠匹夫之勇是不行的。不管是哪朝哪代,真正勇敢的將帥、兵士,都懂得怎樣克製無謂的勇、小人之勇,才能勝敵。所以為將為帥,他們具有的是大智大勇。他們也能忍住一時的激憤,一時的衝動,不仗勇妄動,而是忍勇待時而動,最後獲勝。
匹夫之勇如何能不忍呢?”
《勸忍百箴》中說:“閫外之事,將軍主之;專製輕敵,亦不敢違。衛青不斬裨將而歸之天子,亞夫不出輕戰而深溝高壘,軍中不以為弱,公論亦稱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