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負重二(9)(2 / 3)

商朝的時候,殷紂王即位不久,他就命令工匠為他雕刻一把象牙筷子。他的庶兄,也是一位忠賢的大臣箕子聽說此事,感歎道:“用象牙的筷子,一定不能再配土瓦器皿,而必是以犀牛角雕成的碗,白玉琢成的杯相配才適合。有了這些高貴雅致的筷子、杯子,那肯定其中不能盛野菜湯和粗糧做成的飯,而必定有山珍海味才能相配。吃著山珍海味的人,怎能願意穿粗布衣服?也一定不再想住在低矮的茅屋陋室,而要穿華麗的服裝,乘華貴的車馬,住在高樓廣廈之中。如此發展下去,我們商地境內的所有物產都沒法滿足他的需求和欲望,那就有可能去征討遠方各國的珍稀產物,勢必就要發動戰爭。從一把象牙筷子當成開端,我看到了以後事情發展的結果是十分可怕的,禁不住為大王擔心。”

箕子可謂是聖賢的君子,能夠見微而知著,從一把筷子看到了商紂王的本性,從而預知了他今後的發展情況。用筷子似乎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正是這樣的開端,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追求,也看出了他的發展方向。

漢朝的何曾,字穎考。他經常侍奉漢武帝用膳。對著每一次豐盛的宴席、起舞的宮女,他總是覺得心中悶得慌。這一天宴罷,他回到家裏,把兒子們召集到一起,感慨地說:“先帝創業建國多艱,哪能像如今這樣?我每每侍宴時,聽不到他們談論治國的遠大宏圖,所論的不過是些家常小事,他們的後代有被滅亡的危險呀!我這一生還好,能夠平安度過,隻是替你們擔憂。你們這輩如還能夠壽終正寢,第三代肯定就不行了。”他又特別指著幾個孫子說:“到了你們這輩人肯定會由於戰亂而遭難的。”後來果被他言中,他的一個孫子被東海王越殺死,另一個孫子何嵩則哭著說:“我的祖父曾經以小見大,明察三代,是大聖人啊!”

以小見大,知微見著,才能令當政之人善於用人,善於運事,能夠防微杜漸,才能防患於未然。古人對這有這樣的議論:“勿謂小而弗戒,潰堤者蟻,蟄人者蠆。勿謂微而不妨,疽根一粟,裂肌腐腸。患嚐消於所慎,禍每生於所忽。與其行賞於焦頭爛額,孰若受諫於徙薪曲突。噫,可不忍歟!”

古人認為應當注重細節,不要疏忽大意,對事粗枝大葉,不仔細研究,遇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他們對於疏忽之忍有不少議論。

《關尹子》上記載有這樣的議論:“不要忽略小事,船上隻要有一個小縫隙就能使船沉了;不能輕看小東西,小蟲也能毒害人身;不要忽略小人物,小人物往往危害國家。”

東漢時陳忠上疏說:“我聽說輕是重的開端,小是大的淵源。所以長堤潰決於螞蟻洞,空氣泄漏於針眼。所以明智的人謹慎細微,有智者能掌握時機。同樣,不禁止小偷小摸,就會招致強盜。”

唐代裴中丞的《乞討賤狀》中說:“蜂蠍小,但是能夠害人,必須致力剪滅撲伐,才能形成和平之勢。”

古之奇著《縣令箴》上說:“不要輕視小東西,蜂蠍盡管小卻有毒;不要輕看小路,小路上往往可以顛覆大車。”

疽,就是惡瘡,剛起時不過像米粒那麼小,乘早治療則容易治,晚了就會很難治,以至於肌肉皮膚破裂,腸胃腐爛,直到死。

禍患在人謹慎時常常會消失,也就是《易經》“坤四”中所說的,考慮得周到,謹慎小心就沒錯。就是說陰處在陰的位置就沒有相輔相成之態,這是非常危險的處境,但假如能謹慎就不會有害的。

唐太宗對群臣說:“朕時常擔心驕橫奢侈生於富貴,災禍患亂生於疏忽。”

唐太宗明理善察,才能總結出這樣的至理名言。

西漢霍光太專權,茂陵人徐福上書說:“霍氏太過分,陛下即使愛他,也應即時壓抑他,不能讓他自取滅亡。”三次上書,沒一點回音。到漢宣帝地節四年,霍氏謀反未成而被殺掉,於是告秘者都被封了侯。這時有人替徐福上書說:“我聽說有一個人經過一家,看見主人家的灶突是直的,灶旁堆了很多柴禾。這個人對主人說:‘把灶突改成曲的,將柴禾移遠些,不然會有火災。’主人不聽,不久失火了,多虧鄰居幫忙,才滅了火。從而就殺牛設酒宴,感謝鄰裏,將被火燒傷的列為上賓,其他的各自按功依次坐下,卻沒有招待告訴他曲突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你聽那位客人的話,不用殺牛擺酒,也不會有火災。現在論功請客,應讓你曲灶突移柴禾的受到獎賞,為什麼隻讓燒傷的人做上賓呢?’主人這才覺悟,趕忙把那個過客請來。如今徐福上書數次,說霍氏有謀反之意,應該提防他。假如以前徐福的勸說得以實行,那皇上您也就不必給別人封侯賜土,而且霍氏也就不會由於造反而被誅滅。事情已經過去,獨有徐福沒有受到獎賞,希望陛下明察。”於是皇上賜給徐福10匹帛,並使他做了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