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聽了微微點頭說:“是我大意了,那麼第二呢?”
“第二,貞觀三年時,您曾下詔免除關中地區兩年租稅,關外地區一年賦役,當地的百姓聽了無不歡欣鼓舞。可是,沒幾天您又下了一道聖旨,說是兩個地區當年的租賦徭役已經收了一大半,要是從當年免起就是說了句空話,所以已收取和征用的就算了,其餘的從明年起再免。這道命令一下,關中關外把已經還給百姓的租稅又重新征斂起來,那裏的地方官吏有了您的聖旨為借口,把過去的租稅也加在一起收,層層加碼,百姓反而遭了一場災難。請陛下仔細想想,這樣的做法百姓們能不怨恨朝廷嗎?您辦事就這樣朝令夕改,能取信於民嗎?”
太宗邊聽邊連連點頭,連連說:“好,好,先生說得對!”
“第三件就是這次征兵!”魏征提高了聲音繼續說:“這次您又相信那些負責兵役的官吏,非要更改國家已經頒布的製度。我們表示反對,竟使陛下發如此大的火氣,可是您還要求全國的百姓和各級官吏都去掉虛偽之心,這能夠辦得到嗎?”
聽完魏征這一番切中要害,有理有據的高談,唐太宗一肚子的懷疑和火氣不由得拋到了九宵雲外。他心悅誠服。
事後,太宗發出詔令,停止征中男服兵役,並獎嘉魏征。唐太宗不以魏征的言辭激烈冒犯自己天子的威嚴而怪罪他,能夠虛心傾聽,就是能夠忍受忤逆的最好榜樣。
二、忍嫉消妒——嫉妒之忍
嫉妒是一種小惡。這種惡一般全都是在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比自己強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心理情緒。人們經常說嫉妒是好勝心強的表現,如果沒有嫉妒就不思進取,沒有嫉妒就沒有愛情等。也能這樣分析,但靠嫉妒心振奮起的進取精神不會持久,愛情摻進嫉妒搞不好會出人命案的。因此,怎麼說嫉妒也不是好品性、好精神。嫉妒不是一個好東西,它是人世間最低級、最惡劣的一種情感,它會把正常的人變成失常的人,把好人變成壞人,把聰明人變成愚人。正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嫉妒是一個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嫉妒心本身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也可以說是一種變態的心理。
嫉妒作為一種特殊的疾病,患病的人十分普遍,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隻不過患者有輕有重罷了。輕重不同,表現形式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一是“動心不動口”者,這是嫉妒病較輕的。看見別人好,心裏馬上不舒服,犯核計,一個勁地活動心眼,希望人家有個天災人禍。
二是“動口不動手”者,這是患嫉妒病比較重的。他們總是喜歡說三道四、品頭論足、諷刺挖苦、冷嘲熱諷。
三是“動口又動手”者,這是患嫉妒病最嚴重的。他們不僅破口大罵,還要拳腳相加。
我們是多麼地希望將“綠眼妖魔”趕出人間,讓世界充滿愛。可是目前我們還得時常地提醒自己:“嫉人之意不可有,忍妒之心不可無”——為他人,也是為了你自己。
戰國時,楚昭王初即位,任用囊瓦為相國,和伯郤宛、鄢將師、費無極共執國政。
這一年,郤宛出征吳國,大獲全勝,俘獲兵甲無數,昭王大喜,把所獲兵甲賜一半給他,每事必和他商量,寵幸無比。
費無極心生妒忌,和鄢將師設計陷害他,就對囊瓦說:“郤宛有意請客,請我來轉報,不知相國肯降臨否?”
囊瓦立即回答:“既然相請,怎麼會有不赴之理?”費無極又去對郤宛說:
“相國早有意想在貴府飲酒,大家快樂一下,不知你願意做東道主否?如今托我來問一問。”
郤宛不知是計,毅然同意,說:“我是他的下屬,難得相國肯賞臉,明天我當擺桌恭候,請你先行去報告!”
費無極又問:“既然相國要來,你想送他什麼禮物?”
“這倒問住我了。”郤宛說:“不知相國愛好的是什麼?”
“據我所知的,唔!”費無極故意停了一頓才說:“他身為相國,女子財帛不稀罕的了,惟有堅甲利兵,他最感興趣,平時也對我暗示過,他很羨慕你分得的一半吳國兵甲,現在要在你家食宴,無非想參觀一下你的戰利品而已!”
“這個容易!”
郤宛馬上叫人拿出戰利品來,費無極又幫忙挑選出100件最堅固的,並且告訴郤宛:“這些夠了,到時,你把這些放在門邊,相國來的時候,一定問及此事,一問你就拿給他看,乘機貢獻給他。如果是別樣的東西,可能他是不會接受的。”
郤宛信以為真,遂將那百件兵器和被俘吳兵設置在門內,用布帳掩蔽起來。
第二天,郤宛大排筵席,布置堂皇,托費無極去請囊瓦。囊瓦已準備動程,費無極卻說:“郤宛近來的態度非常驕傲,此次設宴又不知其中緣故。人心不可測,待我先去探聽一下,看他擺宴的情況如何,相國然後去,這樣比較安全些,好不好?”
“好!你先去看看罷!”囊瓦說。
費無極出去街上隨便地打了個圈,忽然踉踉蹌蹌跑回來,一步一跌的,喘息未定,氣急敗壞地說:“差點誤事!我已探聽明白了。郤宛這次請客,是不懷好意的,準備置相國於死地。我見他門內暗藏甲兵,殺氣騰騰的,相國若往,一定中他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