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處世經典
一次,魏征問唐太宗:“陛下,聽說您想要出巡,車馬器具都已準備妥當,但為何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說:“沒有別的原因,隻是想到你會批評我奢侈、張揚,所以就不去了。”唐太宗說完後,君臣兩人同時哈哈大笑。
後來,天下太平的時間一長,唐太宗就逐漸地奢侈起來,於是魏征的意見也就多了起來。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已沉下臉來,但魏征仿佛視而不見,依舊據理力爭,讓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之時,與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唐太宗為了照顧自己的形象,勉強忍住沒有當場發作。回到內殿後,見到長孫皇後,唐太宗氣衝衝地說:
“總有一天,我要把那個鄉巴佬殺了!”
長孫皇後問他:“不知陛下要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就是魏征!他總是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羞辱我不給我麵子,我實在忍不下去了!”
長孫皇後聽了,轉身就進了內室,扔下唐太宗一個人在那兒生悶氣。一會兒,長孫皇後穿了一套朝見的正式禮服,一出來就對唐太宗下拜恭賀。
唐太宗十分驚訝,問:“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隻有在英明天子的統治下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這樣正直,豈不說明陛下非常英明,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長孫皇後的幾句話立刻讓唐太宗清醒了。以後,他不但不記恨魏征,反而支持魏征繼續批評他。
魏征每每從天下興亡的大道理出發,逼太宗忍氣納諫。他們君臣之間正是在鞏固政權,預防亡國之災的基礎上建立了非同一般的關係。魏征在職期間,細心觀察朝野政局,休恒民情,幾乎每天都要向唐太宗陳述時政,提出各種建議。魏征的意見和建議從國家的大政方針到唐太宗本人的生活問題,每樣都不漏過。他對唐太宗真可以說是家事、國事、天下事,每件事都發表自己的見解。據太宗自己說,魏征在諫官任上一年多,就向他上書提建議200多次。唐太宗每次看了他的奏疏或者同魏征說話,都感到受益不淺,因此,常常破格單獨召見他,有時還在自己的寢宮裏同他長談。“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就是魏征那時向唐太宗提出的警句。他們君臣之間推心置腹,暢所欲言,一個敢於犯顏直諫,一個能夠從諫如流,成為千古美談。
貞觀初年,魏征就和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因為征兵年齡問題開展了一次大交鋒。當時,唐太宗委派尚書右仆射封德彝主持全國的兵役工作。唐王朝初年的兵役製度規定:男子16歲至20歲為“中男”,21歲以上為“丁”。強壯的男士要為國家服兵役,其它不服兵役的男丁每年要服勞役一個月或幾個月。封德彝等人為了擴展兵源,上書唐太宗,要求把服役年齡提前到18歲開始。這個建議得到了唐太宗的鼓勵,但是,魏征和侍中王皀等人堅決反對,雖然此間下過三四次詔令,都沒能按合法的程序得到執行。封德彝幾次同魏征等人交涉,也毫不濟事,最後,他隻好到唐太宗那裏去告狀。他對太宗說:“魏征等人反對擴大征兵年齡是沒有道理的,依據具體負責征兵的使者們調查,不僅18歲以上,就是16歲以上的中男也有不少身強力壯可以服兵役的。”太宗對魏征等人數次阻撓他已批準的決定,也十分惱火,氣憤地下了一道命令,說:“中男以上,即使不夠18歲的,隻要身強力壯,也要服兵役。”但魏征還是不同意,拒絕在命令上簽字。這一下唐太宗可真被惹火了。他把魏征和王皀兩個人叫了去,大發脾氣,說:“中男中確實弱小的人,自然沒人要他們當兵。要是真正強壯的,也可以挑選一些服役。這有什麼不好?對先生們又有什麼壞處?你魏征非得這樣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是太過分了嗎?”
魏征並沒有讓唐太宗的大發雷霆嚇住。他十分認真地回答:“我聽說把池塘裏的水抽幹了去撈魚,並不是撈不到魚,但是明年就撈不著;把森林都燒光去捕野獸,也不是捕不到野獸,可是明年就沒有野獸可捕了。同理,要是我們現在把16歲以上的強壯男子統統抽去服兵役,那麼田誰種?工誰做?國家的租稅和其它公差由誰來負擔?並且這樣組成的軍隊,今後也不可能是能攻善守的。倒不是由於士兵年齡小,主要是因為國家不守信用,有了規定也不算數。如果老百姓都不相信國家,軍隊的鬥誌何存呢?如果我們守信用,精選足齡強壯的男丁入伍,軍隊人數可能少一點,然而民心順,士氣高,以一當百,我看比人數多了還強!
陛下常常說,我當國君,首先要講誠實和信用,要讓各級官吏和所有百姓都去掉虛偽之心。可是自從您登基執政以來,辦了三件大事,都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您今後怎麼樣去得到天下人的信賴!”
唐太宗聽了大感驚訝,說:“有那麼嚴重嗎?我就不相信。哪三件大事我失信於天下了?”
魏征看到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就鎮定地說起來:“第一,陛下才繼承皇位的時候,為了安定民心,下了一道詔書。詔書上說,凡是前幾年老百姓欠下國家的租稅和實物一律屬於我,並且命令有關部門列為條令去行使。在這以前,您做秦王的時候,秦王府向自己封地的百姓收拿的租稅和實物不能算是國家的租稅和債務。但是您現在做了皇帝,秦王府已經不存在了,百姓們過去欠秦王府的租稅和債務並沒有當作國家的租、債免去。要是都按照陛下的這種道理去辦,天下還有多少可免的租、債呢?您自己下了命令,自己又帶頭不執行,這不是言而無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