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會寬容——忤逆之忍
人活在世界上,哪能事事都那麼稱心如意呢?又怎麼可以別人在做事說話的時候不觸犯你呢?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心中就忿忿不平,有些修養的人沉默不語,但明顯表示出不快的神色,而毫無修養的人則要破口大罵了。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這樣行事的話,那不是天天都要氣個半死?須知別人在做事、講話的時候,冒犯你,搶白你,大多是直爽之人的人或是親朋好友,他們絕對不是故意要你處於難堪的境地,而是想讓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對這樣違背你心意的人或事,應該首先冷靜下來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是對自己有利無利,而不是立刻發起火來。
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而違逆了你的心思,或是打亂了你的計劃,對方根本就是無心為之,如果你不善於處理,不能忍受別人無心的過錯,大光其火,隻能是加劇對方的恐懼,事越辦越糟。要不然就是對方從此記恨在心,成為以後衝突的隱患。
別人衝撞了你,你心中當然不快,那麼你幹擾了別人,或是衝撞了別人,人家心中也照樣會產生不快之感,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小心謹慎,注意觀察別人的言行。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怕逆了別人的心,違背他人的意,就察顏觀色,溜須拍馬,這隻能是讓別人更看不起你的為人。應當是大度為懷,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獲得別人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工作。
西周時期製造的青銅器十分精美,被後人看作寶物。尤其周代的銅鼎更是珍貴,後代的帝王要是得到一隻周鼎,就以為是上天降下的吉兆。
漢武帝時,有一次在汾陰發現了一隻周鼎,武帝高興得不得了,先把它放在太廟,然後又藏起在甘泉宮。大臣們知道漢武帝特別迷信,為了討他喜歡,都紛紛上表祝賀皇上得到了周鼎。
光祿大夫吾丘壽王卻與眾不同,說:“這並非周鼎!”漢武帝聽說了十分生氣,把他召來問道:“我得到一隻周鼎,大臣們都認為是真的,隻有你一個人說不是,為什麼?你今天給我說清楚,不然我就要殺你的頭!”
大臣們見皇帝發怒,都為吾丘壽王暗自捏汗。隻見吾丘壽王不慌不忙地回答:
“沒道理我怎麼敢亂說!我聽說當初周朝的德政從後稷開始,到公劉又獲得發展,到太王進一步發揚光大,文王、武王使它最後完成,周公使它傳遍天下。上天為了表彰周朝,故意降下玉鼎,所以叫作周鼎。如今我大漢朝自從高祖繼承了周朝的大業,也是大力施行德政,把恩惠施給天下百姓,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衷心擁護天子。到了陛下您,更是大大發展了祖宗的大業,功德超過前人,吉祥的征兆不斷出現,這可是天意呀!這次汾陰發現的寶鼎,是上天賜給大漢王朝的寶物,應當叫做漢鼎才是,怎麼能叫作周鼎呢?”
一番話說得漢武帝喜笑顏開,吾丘壽王不但沒被治罪,反而得到了黃金十斤的賞賜。
這並不是漢武帝明白臣子對自己的忤逆要忍受,否則他就不會發火,而是作為臣子的吾丘壽王機智地轉逆為順,他明白違背了天子的聖意該當何罪,但麵對那些阿諛之輩,心中也是有氣,所以才一語驚人,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初唐時期的魏征十分忠心,對於國家大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時刻提醒唐太宗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不免讓唐太宗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為什麼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說:“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就是個明智的君主;隻聽信一方麵的意見,就是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煬帝就是偏聽偏信的昏君,因為他不願聽到有人造反的消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隱匿軍情不報,結果國破人亡。”
唐太宗聽了不住點頭,讚賞說:“你說得真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對大臣們說:“隋煬帝這人,博學多才,也知道堯、舜賢明,桀紂昏暴,可為什麼他自己做事就那樣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好皇帝光靠智慧超常和知識淵博是不夠的,還應當能虛心納諫。隋煬帝自恃才高,目空一切,誰的話也聽不進,說的是堯舜一樣聰明的話,做的卻是桀紂那樣愚蠢的事,因此他會自取滅亡。”
唐太宗聽了,深覺有理。唐太宗確實接受了魏征的不少錚錚勸諫,改正了自己的一些過失。唐太宗有時行事,想到魏征有可能會加以批評,就取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