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負重二(10)(1 / 3)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真是很難分辨真偽、是非。小太監盡管自以為得計,但他畢竟是疏忽了一個細節。

侍從官刁玄見此情景,上前對孫亮說:“太監與庫吏各說一詞,一時也很難判斷誰是誰非,不如將二人都交給司法部門去審理,我想,很快便會水落石出的。

孫亮哈哈大笑,說:“這種小事,何必動用司法部門?隻要把老鼠屎掰開一看,不就真象大白了嗎?”孫亮見侍從們還是迷惑不解,接著說:“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假如老鼠屎裏麵是濕的,說明鼠屎在密壇裏的時間長了,當然要拿庫吏是問;假如鼠屎裏是幹的,肯定是剛剛才放進去的,自然就是小太監玩的鬼了。”

大家一聽,恍然大悟。刁玄走上前,用樹枝撈出一粒老鼠屎來,用手一掰,見裏麵幹幹的。他拿到孫亮麵前給他看了一下,再撈一粒,依然如此。

孫亮的無名之火直冒,對小太監嗬責道:“你還有何話可說!仗著在我身邊,狐假虎威,向人要這要那的。噢,人家沒給你蜜,你就懷恨在心,這不是在借刀殺人嗎?我怎麼能上你的當!”

事情敗露了,小太監嚇得跪在地上,頭磕得像小雞啄米一樣,一連聲地要求皇上寬恕饒命。

孫亮見微知著,判清了蜂蜜之中鼠屎的原委,是他細致、周到、全麵地分析問題,沒有疏忽一個小問題的結果。

在曆史上,由於一些人善於觀察細微的東西的變化,從而能見微知著,在變亂發生之前就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金日石單本來是匈奴休屠王的兒子,14歲時被人捉到漢朝來,在皇宮裏當了一個養馬的奴仆。他是匈奴人,善長養馬,馬養得十分好,人又正派,漢武帝就封他做了馬監,不久又提升他為光祿大夫。漢武帝不管在宮裏還是外出,都把他帶在身邊,很信任和賞識他。

那時漢武帝身旁還有個親信叫莽何羅。莽何羅的弟弟莽通同一個叫江充的大臣很要好。江充害死了武帝的太子劉據,莽通也參與了這件事。後來武帝發現了江充的陰謀,把江充滅了族。莽何羅和莽通怕禍事牽連到自己身上,就商議要謀殺漢武帝。金日石單發現莽何羅神色反常,就不動聲色地暗暗注意他的動靜。在宮裏,莽何羅走到哪兒,金日石單也就跟到哪兒。莽何羅也明白金日石單在注意他,所以遲遲不能動手。

漢武帝晚年經常不住在長安,而是住在甘泉山的宮殿裏。公元前88年6月,武帝正住在甘泉山林光宮。一天清早,武帝還未起床,金日石單忽然發現莽何羅不見了,他就警惕起來,坐在武帝臥室門口守著。一會兒,莽何羅將尖刀藏在袖子裏,匆匆從外麵進來,直往武帝臥室裏走。金日石單見他神色不對,迎上前去打算捉拿。莽何羅一時慌張,撞在一張瑟上,跌了一跤。金日石單猛撲過去,一把抱住,高聲喊道:“莽何羅謀反啦!”喊聲驚動了武帝同警衛們。金日石單緊緊抱住莽何羅,將他摔倒在殿前的地下。警衛們一擁而上,將莽何羅捆了起來。

金日石單善於觀察,見到異常的情況,有非常高的警惕性,從一點微小的變化中,預測到未來的事,也不負漢武帝對他的信任和看重。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應該注意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由細微的變化來決定自己發展道路的選擇。防微杜漸,才能在事情突發之時,思想上有一個準備,不至於事到臨頭,束手無策。所以對細小問題不放鬆,不疏忽,對成就大事業是十分有益的。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克服自己偷懶、取巧的心理,要善於觀察思考,忍住鬆懈、疏忽的想法,才能全麵地處理問題,不至於有太大的失誤。

在曆史上,有些人善於總結生活經驗,能夠通過一些細小的事情看出大問題。

清朝康熙年間,湖口縣衙門中有一個捕快,名叫曹福。因為他長期在衙門擔任緝捕盜賊的差役,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很難破獲的盜竊大案或人命凶案交給他,破獲得非常快,曹福因而很受上級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

平常,閑來無事,曹福就喜歡在外溜達,其實是在觀察過往行人的行跡,從中發現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