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一直管不好自己的鑰匙,經常不是弄丟了,就是忘了帶,要不就中反鎖在門裏。後來他想老是撬開門也不是個辦法,所以配鑰匙時便多配了一把,放在隔壁鄰居家。他以為這下可以無憂無慮了。沒想到有一天他又忘了帶鑰匙,恰好隔壁的人也都出去辦事了,於是他又吃了閉門羹。後來,他幹脆又在另一邊鄰居那裏也放了鑰匙。當他在外邊存放的鑰匙越多,他對自己的鑰匙也就管理得越鬆懈,為保險起見,他幹脆在所有可以拜托的鄰居家都存放了鑰匙,但最後就變成--有時候,他的家所有的人都進得去,卻隻有他進不去,因為所有的人手中都有他家的鑰匙。
他家的那扇門鎖住的,其實就隻有他自己而已。
以上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在現實生活中放棄自己的權利,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生活的人實在不少。他們把自己求學、擇業、婚姻……所有的問題統統托付給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就失去了自由,最後變成了一個毫無價值的人。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了自我的樂趣。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的畫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畫廊裏展出,他別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筆,並附言:“觀賞者如果認為這畫有欠佳之處,請在畫上作上記號。”結果畫麵上標滿了記號,幾乎沒有一處不被指責。這位畫家的心情很糟糕。他找到了他的老師,把自己的遭遇告訴老師。老師叫他畫了張同樣的畫拿去展示,不過這次附言與上次不同,請每位觀賞者將他們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結果,當畫家再取回畫時,看到畫麵又被塗滿了記號,原先被指責的地方,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年輕的畫家這次並沒有狂喜。因為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情緒不應該由別人來操縱。
專欄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眼,沒發一言。
“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再問。朋友答:“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它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裏。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讓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快樂的鑰匙又被塞在老板手裏。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製自己的心情。
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於是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踏實做事,才能帶來真實的成功感
踏實做事不是要我們埋頭苦幹,不管做什麼是工作,光知道盲目蠻幹是不行的,埋頭苦幹,隻能說明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做人做事,隻有做到盡心盡力,才能把事情做的盡善盡美。做人要用心,做事要盡力,用腦思考,用心做事,不要為欲望所驅使,成為欲望的奴隸,要以一顆平常心來踏實做事,隻有這樣,才能帶來真實的成功感。
佛爾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郵務生,工作之初,他和其他的郵務生沒有任何區別,一直在用陳舊的方法分發信件。這是一種效率非常低的發信方法,經常會有很多信件因為方法陳舊耽誤幾天甚至幾周之久。
佛爾對這種現狀自然不滿意,他無時無刻不在想盡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白天的時候,他用心觀察自己的工作情況,晚上在床上的時候他還會用心思考如何解決工作效率低的問題。沒過多長時間,他竟然想到了一種把信件集合寄遞的辦法,這對信件的投遞速度有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