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緒心理學: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1)(1 / 3)

別讓壞情緒影響到你的健康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複雜成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吵、怕了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吵了才生氣、因為發抖了才害怕。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人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情緒的影響。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社會適應能力來說,情緒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學家勸誡那些情緒容易受外界幹擾的人,應先處理好心情,再投入精力處理事情。

情緒除了影響人體免疫係統而不利人體健康外,還會通過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心理適應、社會支持等決定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影響人體健康。而人的身體健康反過來又會影響情緒,因而通過情緒也可推斷人的健康狀況。

小唐來自農村,中小學時,他每次都名列榜首,是全校的一個焦點。他憑著聰明好學考上了某重點大學信息科學專業。進了大學,他突然感到自己什麼也不是了,沒人再關注他過去曾多少次排名第一,同學們更喜歡關注時事新聞、體育、娛樂、戰爭、時尚等,而這些陌生的信息一下就把小唐從人群中分離出去了。十二年來學習是他生命中的全部,其它似乎並不存在。可現在,別人感興趣的他插不上嘴,他強烈地感到自己不被接納。加上小唐性格比較內向,不能主動與人交流溝通,其他同學並不知道他內心的感受,雖然他想通過考試取得第一名引起大家的注意,但總有人比他考得更好。他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某兩門課也曾考過第一,但慢慢地他體驗不到快樂了,覺得沒有什麼事能引起自己的興趣,更加不想與別人接觸,常常自責內疚,覺得自己無價值。漸漸反應開始遲鈍,缺乏專注力。大二時他的學習狀態越來越差,一次專業基礎課考試不及格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再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幾乎喪失了生活的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自信心、自尊心都是建立在外界的鼓勵之上的,而依靠外界構築的自尊心往往缺乏彈性,死板,外界發生變化後,他們脆弱的翅膀很容易被折斷。

現代醫學證實,抑鬱就是情緒失衡的現象。抑鬱的人往往都是情緒低落,感到難過、無望、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思。抑鬱與睡眠不好、注意力分散、倦怠、沒有食欲、懶散以及社交行為退縮等有關聯。典型的抑鬱的人會感到人生無望,且看不起自己,感覺到強烈的壓抑,感情凍結,主動性消失。他們保持對周圍世界的了解,但卻失去了與之交往的願望。近年來受到抑鬱困擾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把它叫著“心理感冒”。

一個人身體健康,往往表現為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倘若長期疾病纏身,則容易引起憂鬱情緒。可以說,情緒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起伏的情緒不必也不可能一概予以抑製,而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如運動、旅遊、傾訴等,給情緒適當的發泄機會。對於無法得到滿足宣泄的情緒,最好的辦法是疏導,而不是堵塞。因為堵塞隻能是暫時的,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決堤",那時情況失控,就更嚴重了。

擺脫緊張的心理困境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精神緊張一般分為弱的、適度的和加強的三種。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複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造成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我封閉、急躁、激動、惱怒,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發展下去就會導致一係列心理疾病的發生,嚴重的可導致性格變態,少數人還會自殺。

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樣告誡自己:“別緊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因此,如何消除緊張情緒,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麵介紹一些有效消除緊張情緒的方法:

暢所欲言。有什麼事煩惱你的時候,應該說出來,不要存在心裏。把你的煩惱向你值得信賴的、頭腦冷靜的人傾訴:你的父母、伴侶、摯友、老師等等。

暫時避開。事情不順利時,你暫時避開一下,去看看電影或一本書,或做做遊戲,或去隨便走走,改變環境,這一切能使你感到鬆弛。強使你自己“保持原來的情況,忍受下去”,無非是做自我懲罰。當你的情緒趨於鎮靜,而且當你和其他相關的人均處於良好的狀態可以解決問題時,你再準備回來,著手解決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