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財富的確很重要,但有的時候它並不能帶來你所期望的快樂。還是適當放慢速度吧,這樣才能變得開心。
當你在寒風凜冽的街頭為客戶奔波勞碌,當你為趕上最後一班公交車拚命狂奔,當你在辦公室中忙碌而機械地處理著業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神經被敲打得日益衰弱?而心髒在這馬不停蹄地追趕中也漸生疲憊?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想到要過”慢生活“?你覺得推行這項運動可行嗎?現代人該怎樣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
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瑞·多西首創“時間病”一詞,用於描述“時光飛逝”、“時間不夠”、“必須加快速度迎頭趕上”等急迫的情景。如今,全世界都為時間所困擾,我們都屬於對速度膜拜的一族。為什麼我們總是步履匆匆?什麼是治療時間病的良方?放慢節奏是否可能、甚至是否值得嚐試?
世紀的最初幾年,每一件事以及每一個人都麵臨著加快速度帶來的巨大壓力。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先生用極端的措辭清楚地指出:“我們正從一個大魚吃小魚的世界步入一個快魚吃慢魚的世界。”他的這一提醒比達爾文的商業世界法則更能引起巨大的反響。在這個忙碌而喧鬧的時代,一切都要爭分奪秒。英國心理學家蓋伊·克萊斯通認為,現在加速已經成為人類的第二天性。“我們已經逐漸形成了迅速、省時及效率最大化的內在心理狀態,這種心理與日俱增。”
由於以上這種心理狀態,難怪抑鬱症逐步成為人類的殺手。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可“滿意度”卻在逐步下降,這就是我們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無法趕到快樂,隻能在我們肩膀上一次又一次的增加負重。在這樣的時代,如果不知道自己調節,那就無法感受快樂。
如果工作量適當的話就可能是健康的,然而,當前職業人對丁工作量的掌握已經失控。比如,“休假病”的傳播,對適當休假的厭惡。在對5000英聯邦工人進行的裏茲調查中,60%的人表示不會用滿2003年的假期。平均而言,美國人的帶薪假期使用不足1/5。即使生病,雇員也不願離開辦公室:1/5的美國人本該在家臥床休息或去看病的時候堅持上班。
鬱悶的人總是快節奏的工作,那讓我們看看快節奏帶來什麼樣的惡果。
日語中有一個詞“過勞死”,意思是因工作勞累過度致死。
最著名的過勞死例子就是龜井修治,他在日本20世紀80年代後期股市繁榮期間,常常每周在股市上花費90小時的時間。他效力的公司在時事通訊及訓練手冊上對他的超人精力大加宣傳,將他樹為全體員工的學習典範。根據日本的規定,休息時間極少,但在有限的休息時間裏,他還要為資深同事傳授銷售技巧,他單薄的肩膀上壓上了額外的擔子。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滅,他更是倍加努力地工作。1990年,他因心髒病猝死,年僅26歲。
他會快樂嗎?當然不會,至少我們認為不會。終日為工作奔波,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那樣的人和機器有什麼兩樣。這個世界是絢麗多彩的,而不是單一顏色的。除了工作,人們還有好多要做的事情,有的時候人們需要停下來休息一下,看看周圍的風景,然後帶著美好的心情上路,這樣在創造美好人生之時也體驗了生活的意義。
這個時代不缺乏速度,卻缺乏這放鬆。高速度發展固然重要,但過分的追求發展讓人們忘記生活的意義是與我們初衷相悖的。
心理學家認為:一張一弛謂之道,萬事萬物陰陽相抱,動靜相傾,快慢相輔;放慢腳步是為了積蓄力量,也是為了欣賞路邊的風景。適當的放鬆不但可以感受生活真諦,體驗生活樂趣,同時也為以後的發展積蓄力量——不要讓速度透支了你的健康。不要讓膨脹的欲望,扼殺了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