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男人和女人愛情的結果階段,但是,有人說也是結束的階段。各有各的道理,人們處於愛情階段的時候,大多都是處於權利的階段,愛情沒有約束人們一輩子就談一次戀愛,婚姻則不然,一旦結婚,雖然法律沒有規定我們一輩子隻能跟一個人結婚,但是在道德範圍內,婚姻要比愛情更有約束力,婚姻更注重義務,雙方需要盡自己的義務。沒結過婚的人向往這個階段,結婚後又不想受太大的約束,又想逃離,就像“圍城”裏說的一樣,裏麵的人想出去,外麵的人卻拚命想進來。於是,形成了婚姻的圍城心理。本節重點介紹一下婚姻中男女的圍城心理。
婚姻“圍城”的心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離婚率也在逐漸走高,於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試婚。新一代年輕人為了避免這種情形,他們追求新潮,善於創新,在正式結婚前就開始同居,感覺彼此還可以,才會走向婚姻的殿堂,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如果雙方感覺彼此不合適,或者性格不和,那麼兩個人的同居生活也就走到了盡頭,這樣不容易產生大的矛盾以及財產方麵的糾葛。於是,這種試婚的形式越來越被年輕人所接受、推崇。那麼這種試婚到底是好是壞呢?婚姻的圍城心理也就逐漸形成了。
小姚是一名出版社的編輯,年齡25歲,年輕漂亮,曾經在上大學的時候交過兩個男朋友,生活在那個比較前衛的時代,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時代,她曾先後和她的兩個男朋友同居,或者說是試婚,剛開始感覺還是不錯,但是後來慢慢就感覺厭倦了,於是,很自然地分手了。畢業後,隨著工作的穩定,有了一定的收入,經別人介紹,認識了在政府工作的李先生,李先生工作固定,收入也可以,再說是在政府部門工作,也是國家職工,況且他做事比較穩重、含蓄,正式小姚想要的那種類型,所以小姚對他一見鍾情,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李先生也是被小姚的美麗所深深吸引,所以兩個很快墜入愛河。時間長了,李先生提出要和小姚同住,但是小姚一開始不同意,她想到結婚了以後再住一起,這樣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在小姚的一再推脫下,李先生也就沒在堅持。
2007年,借助五一長假,兩人把結婚證書領了,高高興興的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當李先生發現小姚不是處子之身時,變得非常難堪,李先生是個思想有點傳統的那種,對於這種事怎麼也看不開,對小姚一下子失去信心,而且變得十分自卑。別人怎麼勸,他就是聽不進,小姚費盡口舌、苦口婆心的說,但是李先生就是聽不進,說什麼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曾和別人有染。時間一長,兩人也變的逐漸疏遠,無話可說,最後兩人不得不離婚。
這時候,小姚才明白,當初的試婚沒並有給她帶來美好未來,反而斷送了美好未來。
看過上邊這篇文章後,大家覺得小姚的做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呢?試婚是不是就一定會被年輕人都接受呢?說到這,那麼什麼是試婚,他有沒有具體的形式和定義呢?專家認為:試婚其實是一種非正式的婚姻,他隻是男女雙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嚐試。其實這種婚姻形式在某些少數民族中也同樣存在,沒有正式結婚前他們可以鄭重其事的住在一起,他們慢慢熟悉自己,發現共同的興趣,彼此接受,在此間不存在什麼法律約束和道德範疇。經過一段時間,感覺還能互相接受,就正式結婚,要是感覺性格不合,感情不融洽,就可以各走各的。這種形式隻是還沒有被大多數民族所接受實行,更何況中國是一個尚儒的國家和民族,試婚就是違反一夫一妻製的道德範疇。
法律上,試婚沒有和法律有太大的衝突,但是在試婚前,雙方要做到心理準備,成功更好,一旦失敗,後果是沒有法律依據的。這裏要提醒大家,試婚就像一把雙刃劍,利弊兼備,不能兒戲,否則受傷害比較大的一般是女性。
綜其所述,試婚的存在還是有他的原因的。
試婚的出現以及它的流行不是一兩天的事,離婚率逐年上升使得新一代人對婚姻失去信心,他們為了避免前人的錯誤,尋求一種新的婚姻形式,於是這種體驗式的結婚就出現了,而且一出現就被比較前衛的年輕人很快接受,他們認為結不結婚隻是一張紙的事,更多是在生活過程中點點滴滴。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外的價值觀、審美觀和世界觀也跟著進入中國了,他們的各種觀念開始衝擊中國國內的思想觀念,一種全新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改變立刻受到青年朋友歡迎。尤其是在愛情和婚姻方麵,他們認為愛情可以超越一切,甚至道德約束。性生活慢慢被他們提到了書麵上、口頭上,性生活也逐漸成為愛情中的一部分,性生活也不該被壓抑起來。因此,他們覺得在結婚之前住一起也是很有必要的。
避孕的技術和方法越來越普及,促進了試婚的發展,人們不用擔心性生活會帶來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