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我們主要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現象和規律,了解了我們怎麼做才是更好的,那麼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要盡量避免什麼呢?下麵我們將會詳細的討論這方麵的內容。
自私自利的做法不要過去明顯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麵,自私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的程度上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所以自私之心成為了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卑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因過多地自我不定而生產的自慚形穢的情緒。自卑感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但是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開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時,才算是心理疾病。在人際交往中,自卑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信心;心理承受力也比較脆弱;一般很難經受得起較強的刺激,常常會產生疑忌的心理。
童話大王安徒生曾經編了一個故事——《醜小鴨》。故事講的是一隻醜小鴨,它出生在一個鴨子的家庭,它的同胞們個個都長著一身金燦燦的羽毛,但是隻有它,一身黑黝黝的毛,因此它遭到大家的冷漠,於是它感到非常自卑。以至於當它後來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也很不自信的,不敢輕易在其他同類麵前張揚。
自卑是很一種很常見的心理,他的產生來源於心理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青少年在交往過程最容易出現自卑的心理,也容易導致交往挫折感的發生。尤其是表現在失戀中,失戀後他們常常出現較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反應。對待這種愛情挫折,有自卑傾向的人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或倒黴的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誌消沉。
自卑心理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那麼我們如何避免產生自卑的心理呢?補償心理超越自卑不失是一種好方法。那麼這裏提到的補償心理是一種什麼心理呢?一般說來它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總想得到一定的補償。這種現象從心理學上看,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的同時,從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有了這種補償心理,自卑感反而變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美國著名的總統林肯,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而且相貌醜陋,言行舉止也缺少風度,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也是十分敏感。為了補償這些缺陷,林肯決定從教育方麵來汲取力量,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當時林肯家的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他讀書非常的努力,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麵補償。他最終擺脫了自卑,並成為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之一。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到了後來,他雙耳失聰,但是偉人就是偉人,他通過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對音樂不斷的追求,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終於完成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他的名言:“人啊,你當自助!”這句話後來成為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
自卑感固然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但是能在補償心理下得到滿足的人們,反而能將自卑心理當作成功的動力,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發揚和光大的。隻有自卑的人們才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孤僻心理會給人們的交往帶來很大阻力
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現缺陷。
孤僻常常表現為獨往獨來、離群索居,對他人懷有厭煩、戒備和鄙視的心理;凡事與己無關、漠不關心,一副自我禁錮的樣子;如果與人交往,也會缺少熱情和活力,顯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有時看上去似乎也較活躍,但常給人一種做作的感覺,仿佛有點神經質,因而人都不願主動與之交往,不得不與之相處時,也會有如坐針氈之感。
孤僻常在以下幾種情景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自己的不到別人的重視或者沒有足夠的空間時,常常伴有失落感和自尊心受傷感,這時候便會表現得尤為孤僻,從而導致他不願與人交往;當與別人交往過程中,當眾受到譏諷、嘲笑、侮弄和指責時,就會變得十分敏感,以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這時就會悶聲不響、鬱鬱寡歡,或者惱怒異常、撒手離去;而當遇到挫折時,常會產生虛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這時就會自我孤立起來,閉門謝客,拒人於千裏之外。如果這些情景不明顯或不存在,盡管時不時也會流露出孤僻征兆,但一般未必有明顯的自我感覺,即自己未必會意識到有孤僻人格表現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