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心理危機:養心即養生(1)(2 / 3)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隻有正確處理壓力,壓力轉變成我們成功的動力。

盡管壓力常常會為我們帶來很多的負麵影響,但是人們卻依然認為有壓力會比一點壓力也沒有好的多,中國有句話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意思是說,我們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隻有麵對壓力才能在壓力到來的時候處亂不驚;適當的壓力可以在一定的情況下轉化為積極向上的不竭動力。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實總會給我們帶來這樣那樣的困難與壓力,麵對壓力是我們必須培養一種心理品質,那就是“危機意識”,在壓力危機麵前保持冷靜,在壓力下努力向前。

一隻野豬正對著樹幹磨它的牙齒,一隻狐狸看見了,狐狸很奇怪地問:“現在又沒有獵人,你怎麼不休息一下?”野豬回答:“等到獵人出現的時候再磨就晚了。”

這就是一種生存危機帶來的壓力,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如果平時沒有壓力,一旦麵臨危機,壓力到了的時候往往會不知所措。

一隻小小的螞蟻都能承受比自己體積大100多倍稻草的壓力,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螞蟻一定會被這樣的重壓壓垮,那我們就想錯了。當壓力轉變成為我們成功的動力的時候,壓力也會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螞蟻盡管承受著稻草的重壓,但在遇到“鴻溝”時,這個給自己帶來壓力的稻草很快成為它跨越鴻溝的橋梁,隻要正確處理壓力,壓力就一定會成為我們積極向上的不竭動力。

海倫·凱勒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早在一歲多時,因為生病,她的眼睛就失去了光明,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經曆這樣的生活磨難,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裏人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來熏陶和教育她,逐漸海倫的性格就有所改變了。她學會了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多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在整個美國引起了轟動。

在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中,更是表達出了她的堅強、樂觀和向上的精神,她對生活的正確認識讓她擁有了這一切。

當把失明成為她生命中的壓力時,她痛苦惆悵,所以她不能勇敢地麵對生活;當她把壓力化作動力的時候,生活就選擇了她。

每個人潛能都是無法估量的,但是,人的這種潛能都處於沉睡狀態,一旦人遇某種壓力,這種潛能就會在壓力下驚人地爆發出來。所以,很多還沒有成功的人是因為還沒有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每個人都需要壓力,隻有在強大的壓力麵前,我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有效地發揮,隻有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我們才能積極進取,最終邁向成功。

在一次火災中,有個年齡老婦人居然把一個很沉的大櫃子從五樓搬到樓下,大家都十分驚訝她怎麼有那麼大的力氣。火災後,4個氣力非常大的男人才非常勉強地把櫃子搬回到原來的地方。奇怪的是,那個婦女再也搬不動那個櫃子了。

的確,在巨大壓力的激勵下,我們的體力和忍耐力都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隻要我們自信一些,在麵對壓力時積極一些,我們就會產生超凡的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去麵對壓力。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如果沒有一絲的壓力,沒有一點危機意識,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隻有處於壓力下,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不斷學習,積極進取,這樣我們才不會落伍,不會被淘汰。壓力是把雙韌劍,當我們能在壓力中尋找動力,壓力就是一件好事,它能為我們帶來不竭的向上動力,幫我們完成任何艱巨的任務,讓我們走向成功,創造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