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攀比的迷陣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然而,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正、公平的,沒有偏袒。人生就是一個得失的過程,但是,有的人卻把得失看得很重,盲目地與他人攀比,常常愚蠢地以己之短比人之長。這自然讓自己感到可悲,感到迷茫,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當然也有自己的缺憾之處。所以,不要盲目地與他人攀比,若事事都與他人比個高低上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摧殘,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事。與其攀比讓自己迷茫,那不如擺脫攀比的迷陣,讓自我尋求一種解脫。
典型案例一
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小王,因為盲目攀比一下子把自己平靜生活攪亂了。其中原因是這樣的,有一天,下了課的小王和他的妻子拎著生日蛋糕去給同學過生日。看到昔日的老同學下海經商數幾年,已是資產百萬,豪華的別墅,寶馬相接,儼然一副成功者的氣派,生日宴會上多是社會上層的名人,當然,那場生日宴會舉辦得非常奢侈。當小王重新回到校園上課時整個人都變了。心事重重的,見人就訴苦。“這小子還真有兩下子,當年上學那陣子考試總不及格,作業總是抄,自己從來就不做作業,憑哪點現在比我有錢?”他絮絮叨叨地說著,別的老師就安慰他,“我們的工資盡管不夠高,但是夠花了就行了啊,知足常樂嘛!”小王更氣憤地說:“夠花?我一個年辛辛苦苦下來的工資也沒有人家一天掙的錢多……”
典型案例二
張敏是一個在他人的眼中的女強人,做事幹練果斷,為人快言快語,她周圍的人沒有不誇讚她的,都覺得她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實幹家。她與單位的一幫人打成一片,稱兄道弟的。但是,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她的一個屬下議論:“張敏這個人沒別的缺點,就是少了一點女人味兒,你看咱們公司的小小就不一樣了,一看就知道她是一個小家碧玉型的……”張敏一時無法忍受心中的怒火,結果大鬧一場,大家心情都特別不好。但是,那件事後,她幾乎每天都留意小小的一言一行,甚至連小小的談笑舉止的方式都極力去模仿,但是,她越是這樣刻意去模仿,心中總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感覺,讓自己變得不倫不類,心情一下子變得很壞,從此,一蹶不振,事業上也沒什麼進展。
專家解析
每個人都會充不同程度上跟別人比較,要完全的放棄比較是不可能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跟他人進行著各種比較。自己會從能力、經濟收入、成就、長相、孩子、配偶等各個方麵和他人進行比較,有的人甚至連家庭出身都要和他人進行比較。其實,這種比較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進行一番比較之後,人們會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這其中的差距。有的人不肯接受現狀,而是強求自己和他人一樣,特別是一些外在的東西上,渴望和他人一樣,想和他人一樣的漂亮、一樣成功、一樣富有,一樣地找個好伴侶、一樣地擁有一個良好的出身以及一樣有錢的父母等等,心理的天平完全失去了平衡。
所以,當自己周圍所熟悉的人,很多方麵都比自己好的時候,我們最容易產生攀比的心理。這因為我們的內心被強烈地被震撼了,無法承受這種巨大的反差,所以對自己的自尊心進行了強烈的打擊,所以,因為攀比帶來的痛苦越來越深,使自己陷入了比較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心理學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消除自我的攀比心理。
1、對自我成長有利的方向來比較
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物理現象:因為物體的參照物不同,所以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人們的攀比心理也是這樣的,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比較方式的不合理。例如,對他人的長處和優點,然後努力向他人學習,從而在某些方麵也對自我的提高與進步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樣的比較應該說是一件有意義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