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論道之難2(2 / 2)

修道,在漢朝的時候時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兩大派。和古法不同,古法的神魂是自身意誌所錘煉出來的東西。

所謂的無名由我不由天正是這個道理。

戰國末期陰陽家灰飛煙滅,修道出現瓶頸,古修再也無法走下去。

佛道釋三家學說開始興起。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道家以“煉心煉性”為工夫,為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然此數者,以單提“存心養性”四字較為淺明,最切易入。

但是不管是哪種都講究存心,養性還有明心這三個階段。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養性”者,養其本性也,亦即養其天心天性也。

人與天俱來之本來心性,無不純乎至善。故隻須存養之勿失,勿為後天境地與乎物欲意念所轉,便自可入於聖地而與天合。

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

“天命之謂之性,率性之謂道”外,其言以至誠盡性時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盡性工夫,擴而充之,即可與天地參。這全是一套最簡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養性,不但為盡心盡性之本,且亦為煉心煉性與明心見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煉心煉性,固須從存養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見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養之何以得見?且也,明之之後,猶須存之;見之之後,猶須養之,久而彌光。不然,修證工夫,於證得明見之後,固可立地成佛,然於明見之後,亦可立地失之。

夫心性之存養,即於成聖成道成佛以後,仍不可有一時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動!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爾敗之。故必須守而勿失,死而後已方可。

其實要說存心,養性最強的還是儒家,隻不過儒家入世太深,將修行閥門徹底拋掉了。

至於最後的明心。

就跟字麵上的意思一樣,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隻有知道了這些修行才不會出現迷惘。

就像佛家一句禪語所言。

一朝悟得此中意,立地成佛在此時!

最後的明心是要靠機緣的,世上之人大多有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而修行者,就必須要明白!不然這道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了,看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