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第一個話題研究多了未必能帶給咱生活幸福,人為的浪漫是感情的激素,用膨大劑催出的瓜果肯定不甜。但是第二個話題長期關注和經常研究則會帶給咱事業幸福,進而引發異性的關注:“哇,他不但在心裏能給我一個家,還能讓我的家有個屬於自己的房車——房子和車。”
下麵的例子就屬第二個話題,能讓顧客下訂單的一些新思維。
※ 案 例 ※
我有一位朋友是做銷售的,他也把客戶當朋友,輸出的感覺就像對方是自己的家人似的。他的業務前景與此產生了互動。那他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有一次我出差去看他,他臨時送貨讓我一個人待一會兒。一個電話打進來,詢問他的手機為什麼關機了?我說他可能剛好在隧道裏接不到,他就讓我把訂貨單轉告他。
他回來後,問我:“這都是我的鐵杆客戶。他沒說星期天的事情嗎?”
我搖頭。
他解釋說:“我的這個客戶太多應酬,喝酒打麻將一弄就弄到後半夜,這哪行啊?老婆孩子是需要陪的。我怕他再應酬下去影響家庭和睦,就邀請他全家開車出去露天野營。”
我好奇:“怎麼想到這個活動的?出去玩的方式很多的?你的客戶的老婆會喜歡野營麼?”
朋友說:“客戶的孩子是個淘小子,他肯定喜歡。他喜歡就會硬拉著父母一塊去的。”
我明白了,我朋友選這個方式真動了腦筋的,如果隨便選個地方玩一玩,搞不好邀請不動這一家人集體參加。
這件事使我想到了另一位朋友的“用心良苦”,每到年底,公司都要給客戶送禮物的。這時候,公司的業務員最頭疼。客戶那麼多怎麼送呢?送少了人家瞧不起,瞧不起就等於送個白送;送多了也不行,經費不夠。於是業務員們就很動腦筋,有的送電影票,有的投客戶所好、買客戶常用的東西等等。
我的那位朋友平時和客戶打交道時心細,他經常在談話、交往中轉彎抹角套出客戶家裏的成員,於是一到年底,他專門給客戶的父母買東西,讓客戶拿回家去孝敬老人。
這類做法可以看作商業技巧,但是誰又能說這麼做的人沒有一顆“把客戶當家人”的心呢?
有一次他知道客戶要陪家裏人去醫院查一下血壓,這個小細節可能進了別人的耳朵就直接進入了客套裏:“啊,您真有孝心。啊,您忙,家裏事別耽誤。”但是這話入他耳朵就直達他的心裏,他就趕緊多問幾句:“家裏不是可以自己測嗎?”客戶說怕測不準,所以每過幾個月就去醫院一下。年底他給這個客戶的禮物裏就有一台血壓測試儀,他送到客戶手裏的是禮,送到客戶耳朵裏是心聲:“多一台,就多了對比,總不會兩個儀器都有問題吧。”
怪不得史玉柱會說:“客戶都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客戶常常會把家裏老人的感謝反饋給他。不知不覺中,雙方突破了利益交情,出現了友情。他說:“以前隻知道愛人相處久了,愛情會上升到親情;原來商人相處深了,交情也會上升到友情。”
他的話如果說深一點,就是“送禮心理學”中的內容了:“送禮最重要的不是送什麼,而是對方收到後心裏是不疼不癢還是受觸動,是不屑一顧還是受震動;是記一個人情還是留一個感動?於是送禮就看能打動客戶的哪顆心。如果打動的是欲望心,禮物的價格和貴重就是關鍵因素了,但這對普通業務員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越做路越窄的負擔,所謂欲壑難填,你送我送大家送,越送禮客戶欲望越大。所以在普天之下的普通業務員抱怨客戶的欲望心吃了膨大劑時,本案例中的他繞過客戶心中的欲望心,走入到客戶的孝心中。於是送禮不隻是填客戶的‘大胃’,而是轉變成了心靈文化,哪個人心裏沒有一顆被繁瑣的工作封閉了的孝心?現在工作與進孝同步進行了,誰的心不受觸動?誰的心靈不受滋潤?”
有一次,學了這個“送禮心理學”,有學員說:“今年我也這麼送禮。我一定要想辦法擠一份出來,去孝敬孝敬我老爸老媽。”
說到這裏,你對上麵這句話體會深刻些了嗎?
在職場上有心把客戶當家人去關注的員工並不多,但是一旦有此心後,這些人就很容易讓工作出成績。
如果你對此體會還不深,再舉個例子。
舉例子之前,先說句題外話——
我們和大家一樣,在職場、商場中見過不少人都很厲害,他們態度裏好像把客戶當家人一樣關注,有些人一張口不是“你”,而是“咱們”,一段話下來,咱們、咱們能說十幾道;有些人一張口語氣就透著濃厚的親切,感覺就像對方是你的親大哥、親大姐一樣。
這些都很好,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要分享給大家的那個概念。
下麵這個例子會讓我們站在另一個角度體會別人出成績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