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事事動心,辦事活心眼(4)(1 / 2)

蘋果計算機公司變在人先,瞄準別家計算機公司遺漏的“盲區”,閃電般向市場推出的家用電腦,迎合了美國大眾的需要,銷路非常好。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買到一台蘋果計算機,形成了蘋果計算機銷量與日俱增的大好形勢。到1981年,蘋果計算機公司生產的個人計算機占據了美國市場上個人電腦總銷售量的41.2%。難怪在美國紐約基礎書籍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的暢銷書《矽穀熱》中,對蘋果計算機公司發跡和崛起的速度極為讚歎,認為“一家公司隻用了五年時間就有資格進入美國最大500家企業公司之列,這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在蘋果計算機占據了美國市場上個人電腦總銷售量的41.2%時,全球聞名的大計算機公司IBM對它尚有不屑一顧之意。直至蘋果計算機公司又向市場推出了個人電腦網絡係統時,IBM才大夢驚醒,試圖憑借自己雄厚的資金和技術,“鎮壓”計算機界的後起之秀,但良機已過,此時的蘋果計算機公司已是今非昔比,羽毛已豐了。

後起之秀蘋果計算機公司之所以能飛躍發展,其原因在於其創始人的心眼靈活,采取了變在人先、瞄準市場“盲區”,奇兵突入的策略。

破常規變通行事

生活中,一些看起來十分棘手的事,其實,隻要有心眼,辦起來並不難,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打破常規,別出心裁,變通行事。

戰國時期,謀士蘇秦曾經長期為燕國服務。滯留在齊國期間,他實際上是做一種間諜工作,目的是把齊國的攻擊目標,轉移到燕國以外的國家去。

有一次當蘇秦回到燕國時,齊國卻動員大軍攻燕,奪走了十個城邑。

燕王大吃一驚,認為這是蘇秦的責任,並責令他去把城邑奪回來。蘇秦也覺得這是他的過失,就說:“好吧!我一定去奪回來!”

領土被敵國奪走了,現在要毫無代價地奪回來,完成這項任務當然是很艱難的。

據《史記》記載,蘇秦到齊國被齊王召見時,先是“俯而慶”,然後又“仰而吊”。所謂“俯而慶”,是說蘇秦在俯身相拜時說:“這次大王擴張領土,非常可慶可賀。”所謂“仰而吊”,就是隨後蘇秦卻慢慢抬起頭來說:“可是,齊國的命脈已到此為止了!”

既被慶賀,又突然被憑吊,這兩種相反的態度,連續進行得這麼快,即使不是齊王,任何人聽到了,也會大吃一驚的。

聽到這麼出其不意的話,齊王愣住了,於是問道:慶賀與憑吊為什麼這麼快相隨呢?

蘇秦不敢錯過機遇,立即解釋說:“我聽說:快餓死的人,也還是不敢吃鳥喙(一種毒草),因為愈是吃它,愈死得快。而我發現,燕雖是小國,燕王卻是秦王的女婿,既然貴國奪走了燕國的領土,從此以後就得和強秦為敵了。像你這樣隻撿了一點便宜,卻反而招致天下精兵來攻貴國的惡果,這不正如同吃了鳥喙一樣的情況嗎?”

齊王聽了,臉色大變,說:“那該怎麼辦?”

蘇秦見目的快達到了,便繼續說:“古對候的成功者,天都懂得‘轉禍為福,轉敗立功’的道理。所以我想如今之計,最好是立刻把奪來的領土還給燕國,燕國見被奪之城邑意想不到的又回來了,一定很高興:而秦國也會認為貴國寬宏大度,也會很高興的。這就是‘釋舊怨,結新交’:由於這一點使燕秦兩國對齊國友善的話,其他諸侯也必然如此。”

齊王聽完,說:“你說得有道理。”

於是,齊王便把奪來的城邑全數歸還給燕國。蘇秦就這樣順利完成了無代價索還領土這一艱難無比的任務。

蘇秦先出其不意使對方震驚,接著談起情勢大局,再提到利害得失,時而威脅,時而哄騙,完全讓事情朝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

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地區出現了一股瘋狂的淘金熱,很多人紛紛告別親朋好友,背井離鄉奔向這個地區,希望能在這個地方挖到金礦。可是每到中午的時候,炎炎的烈日仿佛噴火一般照耀著大地,辛苦了一上午的人們都饑渴難耐,他們不斷地舔著嘴唇,心想:如果能喝上一碗水該有多好啊!然而環顧四周,映入眼簾的隻有為淘金而忙碌的人們,他們都光著膀子,黑褐色的皮膚幾乎要冒出油來,周圍根本沒有賣水的人。其中有一個農民心想:看來,要想掘到金子實在太不容易了。可是發財的路在哪裏呢?自己沒有什麼文化,隻能靠幹苦力生活。一家人還在等著淘回金子糊口呢。幹別的活發財太慢了,更別說養活家人了。這個農民想到晚上,終於想明白了一個道理:路要靠自己去闖,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是沒有出息的。隻有自己去創新、去開辟新道路,生活才能變得美好起來。下工的時候,這個農民向工頭辭了工,他決定明天開始新的生活。

當第二天夥伴們又去挖金子的時候,這個農民離開了淘金地,來到附近的小鎮上。他用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了大水壺和一摞大碗,還有一個燒水的爐子。然後,他又回到了鎮上。在離淘金地不遠的地方,這個農民擺起了一個水攤。水是從遠處河裏挑秉的,娩水的柴火是從山上撿來的,這些東西都不用花錢,所以,這個農民的生意幾乎可以說是無本萬利。中午,淘金的農民驚喜地發現了他的水攤。被太陽烤了一個上午的農民們,正在為喝不上水而發愁呢。所以,幾乎每個淘金農民都在水攤前喝了個飽,這個農民也因此而得到了一筆不少的收入。就這樣,他靠賣水找到了自己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