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順應時勢追求卓越(1)(1 / 3)

識時務才能成就大事業

男人成大事,當然少不了良好的個人素質。其中以識時務為最重要。一個人要取得良好的發展,外部機遇這個因素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曆史是英雄人物的畫廊。英雄豪傑之所以能夠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立足,在尖銳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勝,有一條共同的訣竅,就是善識時務,順應客觀形勢,遵循曆史的需要,將自己的行為建立在對客觀形勢的冷靜分析基礎上。“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是這個意思。

“時勢造英雄”,“時勢”指的就是一種機遇。機遇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良師的指導、貴人的提攜、輕鬆的環境、朋友的幫助等都不失為一種機遇。機遇的來臨若隱若現,要把握好並非易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機遇光臨有心人的次數要比沒有準備的人多得多。

中國曆史上有個故事是“扶不起的阿鬥”,阿鬥是蜀主劉備的兒子,他雖然得到諸葛亮、薑維等能人的扶持,但因自己無定國安邦之雄心,最終難成大事,淪為亡國之奴。可見,機遇是重要的,但它畢竟是外因,真正起作用還得靠奮鬥著的人。因而說,先有人的勤奮努力,然後才有機遇女神的青睞。

成都武侯祠有一幅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一名聯是後人追溯諸葛亮治蜀的偉大業績而寫的。上聯是指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七擒孟獲,平定西南的曆史,下聯講的是諸葛亮審慎分析蜀地的客觀形勢,采取從嚴治蜀的策略,取得顯著治績的故事。

據說,諸葛亮隨同劉備入主西川之後,劉備要他製定治國的大政要略,諸葛亮主張從嚴治蜀。蜀郡太守法正不以為然。他對諸葛亮說:“從前漢高祖劉邦入關,約法三章,關中百姓無不感激。我希望丞相效法劉邦,從寬治蜀,減輕刑法,放寬監禁,以慰百姓的不滿。”諸葛亮說:“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王朝法律嚴酷暴虐,百姓無法忍受。為此,漢高祖劉邦兵進鹹陽之後,將秦朝舊法一概廢除,實行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三章約法,以示寬大。為此,一人號召,天下響應,成就了偉大事業。而劉璋在川中統治多年,愚昧軟弱,有益百姓的政治措施不能實行,有威嚴的刑罰不受尊重,豪門大戶專權放縱,君臣綱紀不能維持,上下不思進取,死氣沉沉。在這樣的客觀形勢下治蜀,就要針鋒相對,實行嚴治。唯有如此,法令實行起來,老百姓才會知道實行嚴厲法令的好處。在這種情況下治蜀,封官賞爵要有所限製。在有所限製的情況下實行封賞,被提升的人會有榮耀感。如此,百姓得益,官吏知榮,上下都會遵循法度。作為治理國家的要略,這一點最重要。”諸葛亮的宏論,當場為法正等人所信服。

從嚴治蜀的方略,得到了實踐的證明。在這一方略指導下蜀地很快強大起來,物富民足,社會安定。

曆史發展的趨勢,社會現實的需要,是不可遏止的力量。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陳勝、吳廣這兩個男人本是平常百姓,振臂一呼,竟然天下雲集而響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千古傳頌的偉大人物,這是因為他們適應了秦末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一觸即發的客觀形勢;袁世凱以一國總統的權威,巧設機謀,費盡心機,想做“洪憲皇帝”,結果全國共討,萬人痛罵,嗚呼哀哉,一命歸天,這是因為他的行為與中國人民痛恨封建專製、向往自由的願望背道而馳。

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強大,與整個社會比較起來,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猶如大海浪尖上的一片樹葉。男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認清形勢,發現曆史大潮的走向,掌握社會的脈搏跳動,順應之,追隨之,在客觀條件的作用下,“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這就是男人成大事必須懂得的審時度勢。試問,曆史上那些成就一番偉業的男人們,有哪一個不是審時度勢的高手?

顯而易見,一個男人要成大事,必須做識時務之人。這裏的“時務”,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包圍一個人的外部局勢和情況。聰明的男人,想有作為的男人,應該時時刻刻密切注視時勢的現狀和變化態勢,掌握時代的脈搏,發現客觀的需要,尋找得勝的時機,將自己的行為建立在紮實可靠的客觀基礎上,以求立於不敗之地。

識時務者有活路

古人說:成者王侯敗者賊。而古今中外之成大事的人,無一不是識時務的俊傑。識時務,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變”的哲學。“窮則變,變則通”實乃千古不變的真理。

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男人成功要“識時務”,要能看透世事發展的趨勢,並順應世事發展,及時采取應變之策。

識時務者大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如何防患於未然並轉危為安。固執的人對識時務者往往感到不齒,這緣於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特別是在考驗一個人是否識時務的關鍵時刻,原來的地位和身份似乎並不具有多少價值,在情勢複雜的時候,隻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大可做些變通的工作。“變則通,通則久。”有了這樣的生存適應能力,人生往往能夠平穩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