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露一點;嘴巴甜一點;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度量大一點;腦筋活一點;做事多一點;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理由少一點。
——森馬公司每日十勉警句
1.我一定要做“將軍”
致富思維:
窮人:我很想創業,然而創業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創業中會有非常多風險,不如打工來得安穩些。
溫州人:為什麼我要給別人打工?資本再少也要自己當老板,給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理想。失敗也是一種經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肯定不是好士兵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溫州人。
俗話說:“工字不出頭。”終生寄人籬下,難有出頭之日。司馬遷說過:“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秀文不如倚市門。”香港富豪莊永競則說,即使當個小老板,資本再少也總是為自己幹,總會有發財的希望。顯然,打工,總是沒有自己做老板成功的機率大。對於溫州人來說這種的想法正是如此。
22歲的他成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27歲的他成為溫州市人大代表;如今,30出頭的他仍然意氣風發……這就是佑利控股集團董事長胡旭蒼。
胡旭蒼1994年從溫州大學畢業。時任樂清柳市工商局員工的父親胡萬昌問這個兒子:“你畢業分配有什麼打算?”
胡旭蒼斬釘截鐵地說:“我要去自己辦公司,即便失敗了也要在企業裏打工,鐵飯碗拿一輩子我不喜歡。”
原來,要自己創業的想法早就在胡旭蒼的心中孕育而生。在胡旭蒼的身邊,大家都是老板,自己如果不當老板,那怎麼能行呢?
胡旭蒼家人的情況是:
二伯父是上海某房地產公司老板:
五叔叔有自己的公司:
大舅舅鄭元孟時任溫州知名電器企業新華集團董事長;
二舅舅鄭元忠是溫州服裝企業莊吉集團的董事長:
三舅舅鄭元潔開辦低壓電器廠:
其他幾個舅舅也都有自己的公司;
哥哥有自己的進出口公司:
其他的堂兄弟、表兄弟也都是生意人。
1994年,胡旭蒼開始在三舅舅鄭元潔的公司上班。當時,三舅舅鄭元潔正改行向當時的國內是一個空白熱塑料管道行業摸索。
胡旭蒼首先是從基礎做起,一過了三個月,開始負責帶領企業工程師做技術攻關。然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技術卻一點也不有進展。當胡旭蒼到各地考察後才發現,國內的技術根本行不通。於是,他利用網絡尋找國際合作夥伴。結果,竟然真的讓他找到一家世界最先進的CPVC塑料生產商——美國NOVEON(諾譽)公司。值得慶幸的是,美國NOVEON(諾譽)公司參加了那年在北京召開的塑料展覽會。胡旭蒼胸有成竹的應聘做美國NOVEON(諾譽)公司的解說員,從工作中探究與自己企業息息相關的信息。
在1995年,胡旭蒼提出和世界500強NOVEON(諾譽)合作,成立中美合資公司。盡管因為自己的公司技術攻關費用不斷上深長,然而產品卻始終不合格,無法突破銷售額。
但是,三舅舅鄭元潔卻認為:我們拿什麼和人家合作呢?
在公司狀況日想愈下的情況下,,年僅22歲的胡旭蒼在1997年被推選為董事長。胡旭蒼深負重望,終於在1997年12月8日成立了中美合資中國·佑利控股集團。
後來,佑利集團參與起草了CPVC管道製品的國家行業標準,發展逐步壯大。
2002年,胡旭蒼當選為溫州市人大代表。
胡旭蒼的父親胡萬昌談到自己的兒子自豪地說:“他是個做大事的人,有魄力,有眼光,有氣量,比較成熟。和美國公司談判能把握方向,讓我感到欣慰。我對他說,錢可以少賺一點,不能舍棄人品,自尊、自愛,責任感,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溫州一位網友說:“感覺溫州人和別的地方的人根本的區別是,別人畢業想怎麼找到工作,溫州人畢業想怎麼創業。這應該就是溫州人和別人最大的區別了。”這一語道破了溫州人最根本創業的思維方式。
你也許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1983年,西北大學的校門口,一名大學生到修鞋攤上補鞋,補鞋的是個溫州大姑娘。
大學生挑釁地說:“一個大姑娘給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嗎?”
姑娘反唇相譏:“一個大學生穿著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嗎?”
“你以後準備幹什麼?”
“當老板。”
“你哪來的錢當老板?”
“我這不正在掙錢嗎?”
修鞋姑娘的理想是當老板,這種心態正是溫州人的真實寫照。
《上帝讓溫州人發財——溫州創業文化啟示錄》一書的作者、複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鬆弟說過:“溫州模式沒有什麼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過是人們將深藏在心底的創業致富的願望充分釋放出來,並成功地弄潮於市場經濟罷了。”
溫州市曾有機構對260名政府部門的幹部、職工進行隨機調查,93%的人認定“致富是當前最大的政治”。調查結果顯示,54%的溫州人“不要烏紗要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