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眼光(2)(2 / 3)

曾經有人說,溫州人發家是靠菜刀(餐飲業);剪刀(服裝業);劈刀(皮革業);剃頭刀(理發業);螺絲刀(修理業)“五把刀子”。這生動地比喻了溫州人做生意不分貴賤,隻要有錢賺的經商觀念。

所以,溫州人闖天下,占據了許多人看起來很低賤那些領域。他們從修鞋子、開發廊等“低賤”的領域開始,逐漸積累了一些財富。正泰集團的董事長南存輝當年也是靠修鞋子起家的,現在,在南存輝眼裏,給了他更多的財富的。正是那段日子,南存輝總是說:

“財富對於做事業的人來講,多多少少已經不重要了,自己有多少財富我不知道,而且也沒有去管過。現在是想企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腦袋都想破了,哪有時間去想有多少財富。我們以事業的成就為樂,以苦為樂。

“現在社會上所說的仇富,多多少少是存在的,就是看你對它是什麼態度。不要把錢看得太重,因為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如果你錢財再多,卻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如果你為了發財,不顧子孫後代,不顧環境,這都是沒有意義的。”

南存輝為人很低調,他總是說,我無非就是個修鞋匠嘛!

正是這種實實在在做事業的態度,讓南存輝積累了不計其數的財富。

“溫州人會絞盡腦汁去做生意。”東北一位姓許的工程師這樣評價溫州人。許師傅來溫州6年了,他所在企業,以生產化油器為主,他在企業擔任總工程師,一年能掙近20萬。化油器是一種老產品,北方生產化油器的企業幾乎絕跡了,但是見多識廣的溫州人最先在重慶發現了這個產品的市場,便立即開始生產化油器。可喜的是,這家企業的訂單一直源源不斷,而且他們還把化油器出口到第三世界的國家。雖然這家企業隻有10多年的發展史,但是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竟然達到60%!這就得益於溫州人的生意經。

溫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當老板,且敢於冒當老板的風險。他們不論幹什麼,生活中總是充滿樂趣。他們敢於生活、善於生活,灑脫、頑強,從不失望。

有一句話叫做心動不如行動,致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外在表現就是行動。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生意不分貴賤,是否成功取決於你肯不肯去做。在溫州人眼裏,自己踏踏實實地去經商,用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是致富的必經之路。

如果你總覺得做這個沒麵子,做那個有失身份,那麼許多機會就會悄悄溜走。反過來講,如果人人都選擇“有麵子”的生意做,市場競爭必然很激烈,“錢途”就相對渺茫;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做別人不願意做的生意,占據市場的空白點,那麼市場就是你的,你還怕沒有錢掙嗎?可見,隻要把致富的想法真正落實到行為上,踏踏實實地經營,誠誠懇懇地待人,生意就會興隆起來。

一位網名叫寒夜的溫州網友在吳洪森《破解溫州之謎》後跟貼說:“我是溫州人,但是我隻希望溫州人不要再去探究溫州人成功的原因。我想,現在應該更加關注的是今後要怎麼樣繼續發展。研究?留給別人吧,我們溫州人沒空。”

這就是精明的溫州人,永遠把做生意放在第一位。思維決定行為,正是基於賺錢光榮的信念,溫州人在生意場上才總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不斷滾動積累著著財富的雪球。

溫州人語錄:

做生意要從小處著手,錢要一分一分地賺,這是我們起家的拿手好戲,也是我們在青島成功的奧秘。

——青島玉環燈具裝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可福

4.掙多少錢也是掙

致富思維:

窮人:做小生意沒多少利潤,有時候甚至還不如替人打工呢,這樣做什麼時候才能發財呀?

溫州人:做生意就是要掙錢,能掙一分是一分,小生意,大市場,隻要市場做大了,幾厘的利潤照樣能致富。

西班牙溫州同鄉會副會長李欣瑜說:“做任何事,都得從小做起。一步登天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溫州人把這條準則運用到生意上就是“微利是圖”。溫州商人的商業哲學是:“唯利是圖”不可取,“微利是圖”才是長遠的生財之道。

最早經營紐扣的葉蕘林、葉蕘青兄弟倆在20世紀80年代初剛開始在溫州橋頭鎮試賣紐扣時並沒有想到,不到一天的時間,總價400元的紐扣竟然能夠銷售一空,這讓兄弟倆非常高興。同時,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一下子傳到了其他生意人的耳朵裏。結果,大家都跟著做起紐扣生意來,紐扣在橋頭鎮的小商品市場中漸漸占據主導地位。到1981年下半年,溫州紐扣攤位已經達到100。1983年2月,溫州紐扣市場正式開放,成為國內遠近聞名的紐扣交易中心,還被香港《文彙報》稱為“東方第一紐扣市場”。

能掙一分是一分,這是溫州人獲得第一桶金的秘訣。正如香港古穀惠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雄在評價溫州人的時候所說的:“他們把小事做大,這是其他地方的人做不到的。要研究的是,他們為何能把很小的事情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