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增答:“等我超過1000人,請您再來恭喜我。”
龔學平對這次考察很滿意。
結果,周星增不到一年就造出了一所上規模的高校,有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教學大樓、學生公寓和綜合服務樓,以及400米塑膠跑道的標準運動場等等。2000年9月首次招考,建橋學院報考人數高達5300人,錄取了1352人。
2001年4月份,經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橋學院又被破格列入國家計劃內招生序列,成為了上海市第4所列入計劃內招生,並擁有獨立頒發大學文憑資格的民辦大學。
2003年7月,學院首批畢業生1000多人,就業率達到91%。
目前,學校的在校生已經達到7000多人。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不隻一次地稱讚周星增:“建橋是一條鯰魚,把整個上海的民辦大學都給帶動起來了。”
亞龍企業董事長張文榮說:“溫州人就是肯冒風險,敢走在政策的前麵。”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充滿了作為溫州人的自豪。
事實上,商場上總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總是害怕失敗,就不可能放開手腳去做。隻有看準時機,領先一步,才能搶占先機。
張文榮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從小,他就受到溫州人“男孩從小要有經濟獨立的意識”思想的熏陶。14歲的時候,張文榮就在他人的指點下在街邊開始賣冰棍,正是這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17歲的時候,張文榮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商人。他憑著自己在商場上的實踐經驗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在市場中尋找著商機。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計劃經濟時代。這種特殊的經濟體製導致了物資匱乏、信息不對稱,精明的張文榮立刻就發現其中蘊藏著大量的商機。
有一次,張文榮偶然得知福建沿海有個地方賣的夢特嬌牌T恤特別便宜,而當時的夢特嬌服飾非常流行。於是,他趕緊帶著錢跑到了福建,做起了服裝生意。
3個月後,張文榮淨賺10多萬元,而在當時的中國,萬元戶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麵對商機時,精明的張文榮往往是不惜代價的。
有一次,由於日本生產廠家停止了供貨,本田摩托車在溫州一下子漲到了一萬塊錢一輛。當時的張文榮正在黑龍江做買賣,他發現黑龍江還有本田摩托車在賣,但是數量也不多了,隻有五六輛。於是,他把這五六輛摩托車全部買了進來。然後,張文榮拿著大量的現金在黑龍江馬路上尋覓,隻要碰到本田摩托車他就攔,並原價買進。
3個月後,張文榮在馬路上購進的本田摩托車就有600多輛。然後,張文榮把這些舊車修整一新後賣到了溫州,結果平均每輛車就能贏利一萬元。21歲的張文榮眼光已經放得更遠了,他決定到上海去發展。1986年,他來到了上海。
一到上海,張文榮就發現馬路上的廢銅滿街亂放,而在溫州,銅卻是極其缺少的。張文榮馬上就找到了商機,於是做起了廢銅生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及上海經濟環境的好轉,張文榮的事業越做越大。
1988年,張文榮看準了城市發展對電纜需求的提高。選擇了上海電纜廠作為合作夥伴,從而成為,上海小有名氣的“電纜大王”。
1997年,他出資1000萬兼並了國有企業——浦東電纜廠,並擁有了自己的實業公司。現在張文榮的亞龍集團的經營範圍包括銅材、電纜、教育、醫療、綠化工程、房地產等,總資產超過6個億。
還有一個最經典的故事:
1991年10月,當上海浦東開發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時,精明的上海人就很有耐心地等待著政策的不斷出台。
就在這時,比田間機耕道強不了多少的楊高路上,兩位操著上海人誰也聽不懂的溫州方言的中年漢子,像勘察隊員一樣在四處張望、畫畫寫寫,整整5天,從最南端的楊高路走到最北端的高橋。隨後,他們悄悄登上海輪,回到了溫州。
過了兩天,他們提著裝有65萬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了上海,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單位的門。
令上海人詫異的是,兩位溫州人所看中的不是沿馬路的門麵,而是在浦東嚴橋鄉,離楊高路有30米之遙的一間倉庫。精明的上海人竊笑這兩個大傻瓜。
可溫州人自己心裏有底。根據掌握的情況,他們認為,楊高路要麼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車道、8車道無疑。到那個時候,這就是一筆大財富。
經過努力,溫州方與上海方達成如下協議:上海方以地皮做為投入,溫州方出資,將倉庫改造成活動房或店麵,由溫州方經營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變。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兩位溫州客所料:1992年春節,鄧小平南巡時在楊高路留下足跡,緊接著,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改道工程被列為上海頭號工程。這兩位溫州人就是陳氏兄弟,他們在這次投資中至少可以掙到兩三百萬。溫州人的政治嗅覺是非常靈敏的,隻要政策一變,溫州人馬上就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