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創意(1)(2 / 3)

做好“借”字文章,做好“聯”字文章,借腦袋、借人才、借智慧、借資金,我覺得絕對是聰明的做法。——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做企業也要順勢而為,最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和諧,和諧自然,那才是真正的美。

——挺宇集團總經理潘佩聰

2.從模仿開始創業

致富思維:

窮人:做生意,關鍵是要樹立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沒有辦法成功。

溫州人:剛開始,誰也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我們隻有模仿市場上流行的東西,然後對它進行一定的改造,生意做起來就有把握了嘛!

如果你剛開始做生意,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技術,那麼該如何邁出第一步呢?

溫州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模仿。

說起模仿,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東施效顰”。

春秋時期,美女西施因為心痛而皺眉頭,反而使西施更加楚楚動人,使人們更加喜歡西施。東施見狀,便學著西施的樣子,整天皺著眉頭,希望獲得人們的喜愛。結果,卻成了人們的笑話。

可見,在人們的眼中,模仿並不是一件好事。

實際上,模仿是人學習進步的第一步。一個人從降生開始,就模仿著身邊人的言行。在家裏,父母是模仿的對象,在學校,老師是模仿的對象。在不斷的模仿中,一個人才才能夠成長,從而了解到,一個人不僅要學習他人,更應該形成自己的風格。

人類不僅喜歡模仿同伴,也喜歡模仿大自然中的萬物,仿生學就是人類向大自然模仿的證明。可見,模仿不僅影響著一個人,還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有人說:“溫州人善於模仿。”溫州商人善用模仿之道,被稱為“拿來主義的踐行者”。小到紐扣、打火機,大到皮鞋、服裝流水生產線,他們都能放開眼界,模仿學習。

有人笑稱:早些年,你今天在電視上看到外國時裝周上那些最新潮的時裝,過不了多長時間,在溫州市場上就會出現極其相似的款式,並隨之銷售到全國各地。

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說過,抓住成功者的重點全部地模仿,也是一項成功的法則。溫州人在創業的時候,就充分運用模仿他人的方式。他們的做法是:先委托國外的親戚在服裝節上以高價購得新產品,乘飛機帶回溫州,連夜拆開,從裏子到麵料,從領口到袖口,從口袋到門襟,一一解剖,然後將式樣圖交給大師傅複製出樣板,交給裁剪部門。

溫州眼鏡業就是通過仿造興起來的。

溫州遠洋眼鏡公司是一家集太陽鏡技術研究、開發、經營為一體的公司,年銷售額超過億元,就是這樣一家企業,當年就是靠模仿起家的。

1982年,當時還在一家蜜餞廠打工的葉子健,看到當時市場上的金絲眼鏡非常搶手。於是,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在市場上買了一副金絲眼鏡。

回到家後,葉子健將眼鏡拆開,仔細分析了眼鏡的各個部件,然後到各配件廠尋找生產的相似的配件,再自己塑形裝配成型安置。就這樣,葉子健終於“生產”出了100來副眼鏡。

葉子健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拿著這些眼鏡到市場上去賣。誰知,3元錢一副的眼鏡不一會兒就被客人都買走了。

嚐到甜頭的葉子建立即辭掉了工作,叫上幾個朋友開始大批量地生產眼鏡。由於他的成本低,產品也漸漸走出模仿的框框,不斷推陳出新,自主開發了1000多種產品,銷量越來越旺,成為一家年產眼鏡過2400萬副的大型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春光把模仿稱為是另一種創新。王春光認為,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溫州人的許多創新都是從模仿他人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讓溫州人做一件產品,一開始他們模仿、“抄襲”、“複製”人家,等過一段時間就開始創自己的名牌。很多溫州人在外麵經營的時候,觀察市場、觀察新的產品。一旦市場上有新產品,他們很快就開始投入製造。

王春光是溫州人,但他也上過溫州人的當。

1986年,王春光購買了一雙“漂亮的”溫州皮鞋,一周後,皮鞋壽終正寢。

“當時整個市場並不是很規範的。(溫州人)沒有技術,自己無法發明出一種產品。這種情況下,怎麼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收益?就想到假冒。”

“溫州人從經驗教訓中發現,經商需要誠信,想要吸引消費者,就必須提高質量和服務。”

“完全模仿肯定沒有辦法成功。”王春光說,“這需要一個過程,溫州走這條路,有很多機遇,這些機遇並不是會重複出現的。”

當然,模仿別人之前,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條件。因為,萬變不離其宗,對任何問題都要有自己的主張,決不能被動地讓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聰明的經營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適當的模仿,在市場需要的時候,要適時地有所創新,使產品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

如今,已經發展起來的溫州人早已經走過了模仿那個階段,在他們看來,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成為創新。

實際上,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複製,而成功與失敗在於是單純的模仿還是人雲亦雲,盲目創新。善於經營的溫州商人深諳其道。溫州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不但善於模仿他人,而且敢於放棄所模仿的一切,以模仿起步,把眼光緊緊盯在戰勝和超越上。如果他們模仿的產品被市場上更新穎的產品超過了,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對舊產品的模仿,不斷改進或者創新,生產更新穎、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他們在模仿中尋求著超越,在模仿中尋求著突破,從而穩穩當當地獲得了創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