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創意(1)(1 / 3)

經營要走正道,為人要講正氣,產品要正宗,要講信譽。——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80年代靠膽識,90年代靠經驗,進入新世紀的今天,要靠謀略和智慧。

——美特斯·邦威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周成建

1.做好“借”字文章

致富思維:

窮人: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沒有一點優勢,憑什麼創業呢?

溫州人:沒有優勢怕什麼,跟別人借唄!借個老母雞,還能下一個金蛋呢!

你一定聽說過上島咖啡吧,它是享譽國外的來自中國台灣省的餐館。

但是,你聽說過拉芳舍嗎?

你知道上島咖啡與拉芳舍有什麼關係嗎?

故事還得從2001年說起。

2001年,溫州人林小芬打算開家咖啡店。於是,她做了市場調研,準備加盟上島咖啡。

林小芬與上島咖啡聯係上了,同時她在溫州市半腰橋找好了店鋪,萬事俱備,隻等派上島咖啡的技術人員過來了。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咖啡店要開業了,上島咖啡原先計劃好的技術人員卻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及時到位。這可把林小芬急壞了。

怎麼辦?原計劃的開業日期無法開業,這對開店來說可是大忌。而且,高額的租金使林小芬無法安心地等待上島咖啡方麵的技術人員。

於是,林小芬隻好自力更生,“擅自”做了一些變動。

林小芬先跑到廣州去物色菜單和廚師,然後請廚師根據溫州人的飲食習慣對菜肴結構進行了調整,就這樣,一份融合“咖啡牛排、廣東小吃、溫州風味”的菜單就新鮮出爐了。

2001年11月,林小芬的“上島咖啡”按期開業。但是,與大多數的“上島咖啡”不同的是,林小芬的“上島咖啡”隻是掛了“上島咖啡”的招牌,提供的菜肴卻做了一些改進,而這正是林小芬的特色。

原來,林小芬無意中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咖啡店的形象,卻正好迎合了溫州人的口味。

林小芬的“上島咖啡”一下子就受到了溫州人的好評,許多溫州人約朋友喝茶,都喜歡去林小芬的“上島咖啡”店。

小店的成功使林小芬意識到,脫離“上島咖啡”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於是,她趕緊在香港注冊了香港拉芳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並在國內申請注冊拉芳舍商標。從此,林小芬創辦了自己的事業。

2002年8月,林小芬在溫州城東的一個並不繁華的地段正式開了第一家拉芳舍咖啡美食休閑吧。

盡管酒吧並不處在什麼黃金地段,但是,這裏交通方便,是個寧靜的世界,正好是休息人群躲避喧囂的理想場所。

為了迅速地擴大消費群,林小芬設計了吸引人的廣告詞“我不在家,就在拉芳舍,不在拉芳舍,就在去拉芳舍的路上。”

正是因為這廣告詞既好記又響亮,使拉芳舍迅速被溫州人認知,並成為溫州人最常去的休閑吧之一。

2006年7月,青藏鐵路通車,拉芳舍也感到了商機。在海拔3600多米的拉薩市中心金珠路,拉芳舍也開業了。這裏的拉芳舍有四層,營業麵積達2400多平方米,共有100多張桌子,500多人可以同時就餐,是拉芳舍最大最高的連鎖店。

在延續溫州拉芳舍風格的基礎上,拉薩拉芳舍還增加了麻將桌、木桶浴等項目。在拉薩經商的溫州商人,不僅可以喝咖啡,還可以品嚐到溫州的炒螺螄。

與此同時,拉芳舍作為溫州市餐飲企業的惟一代表,被編入《中國餐飲年鑒2005年卷》。

溫州人非常善於借雞生蛋。溫州的許多企業,一開始都是先替別人加工或者貼牌生產,等到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實力後,自己的品牌就被建立起來了,慢慢做大做強。

上海君婷製衣公司的創辦人是溫州人吳君婷女士,她高中畢業後先給別人打工,學習了一定的技術後,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剛開始,她沒有注冊自己的公司,隻得借用別人的公司名譽做生意,這讓她感到十分痛苦。

但是,吳君婷女士忍辱負重,最後擁有了自己的製衣公司,並在上海買了幾十畝土地,吸納了更多員工。

浙江長江電子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建國也是一個善於借力的人。

20世紀90年代中期,劉建國成為了“美的”空調的浙南總代理,從此,劉建國就與“美的”緊密聯係起來了。

很快,劉建國的空調銷售額高達8000多萬元。

劉建國創辦了長江空調配件廠。

2000年9月。長江家電有限公司與長江空調配件廠合並,組建為浙江長江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還不超過4個月,劉建國又自主研發了新型智能豆漿機,並利用“美的”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將產品迅速推向了市場。難怪劉建國稱,他事業的風帆是借“美的”的好風而揚起來的。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曾經說過,做好“借”字文章,,借腦袋、借人才、借智慧、借資金,我覺得絕對是聰明的做法。

經商創業,需要的資源太多了,資金、技術、人才、智慧等等,哪個都不得缺少。但是,很少有人在創業的時候能夠擁有全部的資源,因此,向他人借力是經營的第一步。

溫州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