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有時候,盡管有好的項目,但是往往因為自己不懂行業相關知識而放棄,沒辦法,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能做呀!
溫州人:經商要求不熟不做,但是要熟悉靠的是學習的精神,隻有你有決心、有毅力努力去學習,邊做邊學,既能夠抓住市場機遇,又能夠把握市場發展的方向,最終肯定能夠做出一些成績來。
經營者通常會麵對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一行有利可圖,但是自己卻沒有相關的知識,怎麼辦呢?
是先去努力學習,然後再去幹這一行呢?還是先幹著,邊幹邊學?
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但是精明的溫州人卻返其道而行之。創業需要機遇,如果凡事要等到萬事俱備,往往就會失去機遇。
浙江奧奔妮集團董事長鄭晨愛在創辦製衣廠的時候。對於服裝業並不了解。但是,當時任糖煙酒公司業務經理的鄭晨愛家住三牌坊,不遠處就是妙果寺、八角井等服裝市場,服裝市場的火爆的行情讓眼光敏銳的鄭晨愛開始關注服裝業的發展前景。
當時的溫州開始流行西服,鄭晨愛通過電視了解到,內地許多城市的人們仍然穿著老式中山裝,他立刻意識到,西服市場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於是,鄭晨愛立即辭職,並買了7台縫紉機開始製作西服。第一年,鄭晨愛就獲得一些了利潤。鄭晨愛說,選擇西服業的另一原因在於自己原先是個地道的門外漢,而西服的款式很少改變,隻要在工藝和設備上作好功夫就可以了,創業相對容易些。實際上,鄭晨愛從一竅不通到事業的成功,付出的是不斷學習的努力。他說,自己對於服裝也一樣,要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希望全麵徹底讀懂這一行業。
阿裏巴巴的馬雲說過:“很多時候創業者因為自己搞不清楚而不去創業,實際上等你搞清楚以後就更不會去創業了。書讀的不多沒有關係,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
莊吉集團董事長鄭元忠當年做的企業並不是生產服裝,他的生意之路十分坎坷從創建精益開關廠到組建精益集團,鄭元忠一路走得還算順利。但是,喬石委員長到精益集團的視察,卻讓鄭元忠意識到了自己嚴重的不足。他說:“當時我的企業是有了一定的規模,喬石委員長到企業來視察:問我賺了多少錢。我說也就百把十萬的,他問把增加的固定資產算進去了嗎,那也應該是賺來的錢。企業家賺錢越多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這裏麵需要很大的學問。我聽了後滿臉羞紅,當時就想我的學曆隻是初中二年級的水平,要大有作為對社會有大貢獻,這種水平肯定不可能,當時我就下了決心要上大學。”
1992年,當精益集團正蓬勃發展時,40歲的鄭元忠毅然放棄50萬年薪的精益集團董事長之職,保留30%股份,去溫州大學讀經濟學。後來,他又轉讀服裝設計專業。
這件事情讓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鄭元忠的解釋是:“我上大學是花了血本的,我是與企業完全脫離,聘請了一個總經理代替我的工作,他的年薪50萬。讀了兩年,單花費聘請的代理經理的費用就是一百多萬,那年我已經40多歲了,我去上學不是去鍍金,混‘文憑’,而是實打實的學生,住進了普通的學生宿舍,關掉了手機,謝絕了所有的應酬,認認真真地過起了大學生活,三年的課程,我用了兩年完全修讀完了,在不惑之年,終於圓了我的大學夢。走出校門,重返商海,那感覺就是不一樣,胸中的天地更寬闊,這筆錢花得真對。”
1993年,鄭元忠創辦了“莊吉”。
在溫州大學讀書期間,鄭元忠不僅在學習,更在思考,在捕捉商機。
1998年5月份,作為溫州政協常委的他,提案建議溫州大學私有化,並提出一係列高薪聘請清華、北大聯合辦學,招生價格浮動的提議。“我要一人買下溫州大學。”鄭元忠此言一出,媒體嘩然。鄭元忠卻說:“在溫州大學讀書時,我就認為學校在管理運作等方麵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產生了改製溫州大學的想法。……後來溫州市政府找我談話,說這方麵市政府有困難,溫州大學有那麼多教職員工,你改製後要求很高,去外地聘請教授,那麼這裏麵幾百個教職員工怎麼辦,我們市政府承受不了這個壓力,我一想這也的確是個問題,就退了一步,將買下溫州大學,改為投資搞溫州大學服裝學院。目前我們投資了五千多萬元,我想過不了多久,我們的服裝學院將是全國一流的。”
鄭元忠感言:“30歲時看自己20歲做的事,已經不算什麼事了;到了40歲看30歲做的事,也不覺得是大事了;現在50歲了,想想40歲的時候,還是不成熟,人的一生看來的確要活到老,學到老。”
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溫州人似乎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貫徹者。正是這種精神,溫州人獲得財富的同時也得到了自身素質的提高,“草根”商人正在慢慢蛻變。
溫州人語錄:
什麼事情不怕自己不懂,隻怕自己不做,邊做邊學,總會有成績的。——美特斯·邦威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周成建
我們麵臨的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要讓知識經濟起來,我們也要讓經濟知識起來。——上海錦麗斯有限公司總裁楊介生
30歲時看自己20歲做的事,已經不算什麼事了;到了40歲看30歲的事,也不覺得是大事了;現在50歲了,想想40歲的時候。還是不成熟,人的一生看來確實要活到老,學到老。——莊吉集團董事長鄭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