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子牙,世稱薑太公,又名薑尚,字飛熊,生於商末周初時期。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胸懷濟世之才誌,可是大半生懷才不遇,在窮困潦倒中度過。年輕時他曾經在商朝朝歌宰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麵。歲月無情,轉眼已到了垂暮之年,兩鬢白發蒼蒼,仍一事無成。心裏也非常鬱悶,便想找時機一展雄才。
當時的商紂王荒淫無道,殘暴不仁,整天沉湎酒色而不問民生疾苦,使得奸臣當道,無辜的忠良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不過,這時身為商紂王之臣子的西伯候姬昌卻胸懷大誌,愛惜百姓與有誌人才,他四處尋訪智謀賢士,準備統一天下。
薑子牙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但在內心清楚天下的形式,而且對周文王的為人與求賢謀業的心理了如指掌,他知道欲成大事者必是擇盡天下良才,而渭河一帶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轄範圍,於是他想為自己創造時機,便假借垂釣之名到渭水觀望時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召見。
但薑子牙隻是一介平民,姬昌是諸侯王,要見他是不太容易的,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薑子牙還做了些不同常人的舉動,他將魚鉤弄成直的,也沒有放魚餌,且離水麵有三尺高。不但這樣,他還一邊垂釣一邊悠閑地自語: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
有人見了,覺得他是個傻子,就走過來告訴他這樣是釣不到魚兒的。可薑子牙笑著說:不要心急,魚兒自己會上鉤的,老夫在此雖然是垂釣,但並非本意,該上鉤的魚兒自然會上鉤。另外他還做了很多反應時局、預言形勢和抒發自己誌向的詩,如這樣一首:“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隻釣王與侯。”
人們聽了他的詩大多不解,覺得他不是個傻子就是個聖人,就將他做的一些奇怪的事傳述開來。不長時間,他的這種異於常人的垂釣,最終驚動了求賢若渴的姬昌,認為這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呢,就派人去請。沒想到薑子牙看到來人是姬昌的手下,不理睬地繼續釣魚,嘴裏還一邊念著:“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來人隻好空回報告。
文王姬昌是個有心人,他對這位垂釣老頭兒的言行舉止仔細地想了一番,終於恍然大悟:也許這個不同凡俗的怪老頭正是自己苦苦尋求的天下奇士呢,自己應該親自出馬求教。
姬昌親自去請薑子牙。他來到渭水河邊,畢恭畢敬地施禮求教。這時,薑子牙縱論興國大計,真是句句珠璣,滔滔不絕。頓時,使姬昌驚訝於這個天天以釣魚為樂的窮老頭,竟對天下大事如此明了,不由佩服得五體投地。
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姬昌還發現薑子牙對治國之策、經濟之道及兵將調遣之法都有很深的學問。於是他認為這位老者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便用最隆重的禮節款待他,讓他坐上自己的馬車,自己則在一邊隨從。終於,已經83歲的薑子牙出山當上了西周的大國師。
在薑子牙的大力輔助下,西周國力果然日漸昌盛起來,國力越來越強。姬昌死後,薑子牙輔助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起兵伐紂,終將商朝滅亡,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曆時八百餘年的周王朝。
審時度勢創時機,識才善用成大業
機遇是成功的跳板,機遇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人若想獲得機遇,就需要采取行動,把機遇創造出來。如果他等著別人用金盤子把機遇送到他麵前,那他隻有失望的份兒。因為聰明的人是不等待“好心人”送來機遇,而是主動撲向機遇,從機遇中打撈自己想要的“黃金”。
人們常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是不會掉餡餅,但上天可能會給某個人一個做事情的好時機,如果你想好好發現自己,那天若撿到個好時機,不也相當於接到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麼?
人要有好的發展,往往還要趁好的時機,但時機不是時刻都有的,有的時機要等,有的時機則要靠自己去創造。科學家巴斯德說過:“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機遇就像小偷,來的時候悄無聲息,當它離開時卻讓人損失慘重。隻有時刻準備著,才能把握住機遇,此外,我們還應該主動地去創造機遇。所謂“有準備的頭腦”,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才能。隻有不斷地完善自己,培養自己的才能,才能看到別人發現不了的機遇,才能把握住它。換句話講,腦袋越大,天上掉下的餡餅擊中你的概率越大。
薑子牙直鉤“釣”文王的故事,其實也是一個為自己創造發展機遇的典型事例。可以說凡成功的人士或企業無不靠洞察世事或市場的變化,然後準確把握形勢發展的方向,從而引領事物的發展潮流,搶占先機,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
比如你要想創業,那麼你是選擇坐等機會還是要自己創造機會呢?有人說商界中有三等人:一等人會為自己創造機會,二等人機會來了會及時抓住,三等人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出手幹一把。
成功的人,也都是善於創造機遇的人。他們在有機遇時抓住機遇,沒有機遇時就去創造機遇。那麼你是幾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