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李忱假裝癡呆得以稱帝(1 / 2)

唐朝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他自幼笨拙木訥,口吃嚴重,不太愛說話,看人常斜著眼看,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似乎略為弱智,宮中人見他跟傻子沒什麼兩樣,都叫他“癡兒”。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更為沉默寡言。無論是天大的好事還是地大的壞事,他都無動於衷。平時遊走宴集,也是一副麵無表情的傻樣。

唐憲宗死後,他的三個兒子都輪班似的當了皇帝,其子唐武宗病重期間,一直沒立太子,他死了後,留下的五個兒子還小。宦官們便利用這個機會,擇立嗣統,以便日後能控製皇帝。宦官們想來想去,想到個人物,這便是李忱。

正由於李忱從小就傻,所以宦官以為選他能夠控製。誰料到李忱即位以後,口也不吃了,眼也不斜了,處理政務,接待群臣,井然有序,宦官們可傻眼了。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人,委實與皇帝的龍椅相距甚遠。當然,與龍椅相距甚遠的李忱,自然不能對向往龍椅的人勾成威脅,所以能在皇權傾軋的刀光劍影中得以存身。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因食方士仙丹而暴斃。國不可一日無主,在選繼任皇帝的問題上,得勢的宦官們首先想到的是找一個能力弱的皇帝——這樣,才有利於宦官們繼續獨攬朝政、享受榮華富貴。於是,身為三朝皇叔看上去很“蠢”、時年36歲的李忱,就被迎回長安,黃袍加身。

然而,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宮裏所有人都驚呆了。在他們麵前的,哪是什麼低能兒,簡直就是一個英明睿智的人。不懷好意的宦官們都被新皇帝的不凡氣度所震驚,後悔莫及。

李忱本名李怡,初被封為光王,即皇帝位後改名忱。“怡”字左邊是心,右邊是台,合起來看是心懷去後還回。李怡一直懷疑唐憲宗是被穆宗害死的,這個皇位麼,當然不應該由穆宗這個逆子繼承,應該他來繼承。今天去了,明天還會回來的。等到他即位之後,馬上把名字改了,改為李忱。“忱”字看起來是沉下心來。嗬,願望得逞,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由些亦可見他是個睿智的人。

李忱即位時已經三十六歲了,這三十六年可真不容易啊。憲宗之後,經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個皇帝,這四位天子除武宗外,前三位基本上庸庸碌碌,沒什麼作為。但這四位都是短命皇帝,李怡隱藏得這麼深,在其中有什麼計謀就說不上了,曆史上沒什麼記載。

唐武宗在位時信奉道教,反對佛教,會昌年間大肆廢佛、毀寺、迫僧,造成佛教史上最為慘痛的大浩劫。宣宗李忱原本是武宗的叔叔,為了躲避武宗的殺害,隱遁在寺院為僧。

有一天,他和誌閑禪師一同遊山玩水,禪師看到氣勢磅的瀑布,不禁讚歎:“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

李忱聽了,也藉詩來抒發情懷:“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他慨歎自己的遭遇,如同蛟龍受困淺灘,但終有一天,必會回歸大海,而有一番大作為。後來,他果然回朝主持國政。

李忱登基時,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專權,官吏貪汙,四夷不朝。李忱即位後,立即否定了武宗的一切不良施政方針,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在考慮誰做宰相時,第一個想到了白居易。詔書下去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多月了。李忱聽到這個消息,悲痛萬分,寫了首《吊樂天》,詩曰:綴玉聯珠六十年,誰聽冪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李忱不愧是我國曆史上詩歌最盛行時期的一位帝王,以後他用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做了宰相。這樣的人,又如何會是傻子呢?他隻不過以裝傻瞞過世人的眼睛,以求韜光養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