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李忱假裝癡呆得以稱帝(2 / 2)

唐宣宗李忱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暮氣沉沉的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局麵。他也成為唐朝曆代帝王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間,收複了河西,做到了外無邊患,內無戰亂。他十分重視人才,明察慎斷,具有貞觀之風,故他也被後人稱為“小太宗”。

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能肩重行遠

《菜根譚》中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此語包含著大智慧,也是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生動詮釋。假裝愚鈍,讓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可以不動聲色,後發製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麼回事。

唐宣宗李忱看上去雖傻,卻是一位智者,他的裝愚守拙功夫可謂爐火純青。他自信沉著地演了36年戲,將愚不可及的形象深植到對手們的心中,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用“內智”成就了一番偉業。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但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所以隻能采取“鷹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外愚內智的逆道智慧。

在美國的一個鄉村小鎮裏,一個小孩常常因為有點傻氣而招來眾人的捉弄。常有人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小孩麵前,讓小孩任意撿一個。小孩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就不斷地扔硬幣逗他玩,拿他開心。

有一天,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到小孩很可憐,便對他說:“可憐的孩子,難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錢嗎?”

“當然知道,”小孩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這個小孩,後來成為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總統。他的名字叫威廉·亨利·哈裏遜。

明代人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豐富的閱曆和對世事人生的深刻洞察,寫了《呻吟語》這部曠世奇書,其中寫道:“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隻有內心聰明但外表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藏巧愚拙,是一種高超的處世智慧。懂得這種智慧的人,會在人前盡量收斂自己的智慧,做出一種糊塗的樣子,這類人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變能力好像也差一些。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現。

當然,“大智若愚”,並非故意裝瘋賣傻,並非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隱而不顯,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從從容容。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裏都清清楚楚,明鏡兒似的,而表麵上卻好似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但我們一定要切記: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而隻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給人的印象總是顯得有點愚鈍,因為他們都懂得深藏不露,努力把自己的聰明隱藏起來。在曆史上,耍小聰明的人吃盡苦頭,誤了終身;而那些大智若愚、藏巧於拙的人卻往往成就了大事,鑄造了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