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文彥博巧賣絹紗穩民心(1 / 1)

北宋仁宗至和年間,國家財政緊張,幾種錢幣同時流通,國家難以控製市場。於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請求統一錢幣,特別是要罷掉陝西鐵錢,由國家統一鑄幣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議論。大多數人覺得罷掉鐵錢會造成市場混亂,所以並沒有實行。但消息卻傳了出去,一時間,首先從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開始,刮起一股風:“朝廷要罷掉陝西鐵錢了,趕快脫手出去,晚了就一錢不值了!”

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了城市鄉村。那時,陝西鐵錢不僅在陝西,連京都及周圍一帶都十分通行,存這種錢的大有人在。大家聽說這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要廢了,那還了得,所以都紛紛拿鐵錢到店鋪中搶購貨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搶到手再說。店鋪老板也不是傻子,他們比別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紛紛掛出牌子:不收陝西鐵錢。這家不收,那麼就到那家吧!可百姓們串了幾家店鋪,走了幾個集鎮,到處都一樣。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暴性子的人竟到店鋪中強行買貨,嚇得店鋪競相關門。一時間,市場大亂,人心浮動,危及治安。

消息馬上反饋到朝廷,仁宗大為惱火,一邊追查是誰傳出的消息,一邊責令宰相文彥博迅速處理此事,平定市場,安定民心。文彥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說別無辦法,隻有讓朝廷下令,辟此謠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場。

可文彥博深深知道,市場上的事有時單靠強令是辦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還會將信將疑。特別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實例,而不是一紙公文。想到這裏,文彥博對大家說:“這麼辦吧,先讓我來獨自經辦此事。若我財力不足時,再麻煩各位。”

他回到家中,詢問管家:“絲絹縑帛還有多少?”管家說:“還有500匹。”於是文彥博讓管家找來京城中最大的綢緞鋪主,托他代賣這些絲絹,並特別叮囑:不要其他的錢,隻收陝西鐵錢。

店主照辦,第一天簡直擠破了門。別的店主都來打聽為何倒行逆施收陝西鐵錢,當他們得知是文丞相讓代賣代收的後,都放下心來,連丞相都要鐵錢,看來鐵錢是決不會廢止了,於是各店也收起了鐵錢。

消息傳揚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來,再沒人急於脫手陝西鐵錢去搶購貨物了。一場市場動亂就這樣讓文彥博平定了下來。

不為表象迷,以智去解疑

一個人一生中會麵對很多複雜的局麵,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也要能頭腦清晰,認識到問題出現在哪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羽絨被在冬季自然應是暢銷的時令商品。但1990年時,這種商品因假貨和內充羽絨不足而無人問津。這時,浙江麗水羽絨廠展開了一場成功的大眾公關活動。他們在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的櫃台前打出“國家二級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橫標,並且現場為大家趕製貨真價實,份量充足的羽絨被。

把櫃台當“車間”,現做現賣,這就是麗水羽絨廠異想天開的絕招。顧客將他們的生產情況看了一會兒,覺得很不錯,便開始排隊爭相購買,對外問長問短的顧客也不時加入到隊伍中。一對青年男女眼盯著他們選中的羽絨經過電子秤精確計量,被充進一條他們中意的被套中,當場縫製完畢,他們心滿意足地擠開人群走了出來。

原來,一段時間內,全國上百家羽絨廠的數百種羽絨被源源抵滬,鋪天蓋地,其問難免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隨著消費者不斷投訴,羽絨被在上海的聲譽大跌,市場銷售自然由熱變冷。

在這種困境下,麗水羽絨廠拿出了自己的絕招。他們吃透了消費者的心理,怕質量不過關,冒牌貨太多,於是開展這種現場充填羽絨被的業務,讓顧客可以全部看到充絨量、麵料、尺寸等,又可以自由選擇,消除了顧客對羽絨製品的“恐劣症”,獲得了顧客的信任。這手絕招雖有些異想天開,畢竟他們成功了,而且令人歎服。

較其他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企業家多了一個心眼。它不效仿其他企業擴充廣告宣傳,四處遊說推銷,硬著頭皮闖過市場疲軟的“低穀”,而是抓住了現代企業經營的信條——“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用一種看似危險的手法招徠了很多顧客,從而推銷出去自己的產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想法,但是想法中也蘊含了對人們心理的把握。

在我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早已成為大眾口頭禪。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認識到: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很多優秀的企業,正是靠過硬的質量、多變的品種發展壯大。如果不想辦法讓消費者信得過自己,那麼企業產品是不會有市場的。我們做人處世也是這樣,迷局麵前,更需要我們能沉住氣,以巧妙的方法從根本上化解遇到的難題。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困難的事看上去好像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但我們若能冷靜沉穩,從根本上想問題的解決辦法,那麼事情往往會變得容易解決起來。所以問題麵前我們不必疑惑和急躁,冷靜機智應對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