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是北宋時期的名臣,他年輕時辦事謹慎周密,很受當時任南京留守的歐陽修的賞識。宋仁宗時,由於辦事能力突出,蘇頌被調到京城開封擔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官職,並負責編定書籍。蘇頌便充分利用這一難得機會發奮讀書,通過長期刻苦努力,他積累了非常淵博的知識,對於曆代的典章製度都很熟悉。
到了宋哲宗時期,有一天邊防元帥派人進京上奏皇帝,說得到間諜的報告,契丹國王阿裏骨死了,契丹的老百姓還不知道是誰繼位。契丹大臣趙純忠為人謹慎忠誠,可為我朝所用。我們打算乘契丹還未定王位繼承人之時,派遣幾千精兵過去,擁戴趙純忠為契丹國的國王。
宋哲宗召來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都紛紛表示讚同,有的人還迫不及待的打算擬聖旨,嘉獎邊防元帥的做法。惟有蘇頌力排眾議,他認為千萬不可這麼做。現在契丹國的真實情況我們並不清楚,如果貿然讓軍隊越過邊境、強立他國君主,倘若契丹人拒而不納豈不有損我國尊嚴嗎?應慢慢觀察局勢的變化,等到情況明朗後再處置!
宋哲宗聽了覺得也有些道理,就猶豫起來。但有些大臣還反駁說奏折上不是寫的清清楚楚嗎?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蘇頌說我們誰也沒有去契丹國看個究竟,就是上奏折的人也沒有看到契丹國的真實情況,況且間諜也不可能清清楚楚的打探到契丹皇室的實情,在這種情況下出兵太冒險了!
蘇頌的一席話,使得大臣們紛紛議論,究竟該不該出兵呢?大家一時沒有了主意,蘇頌又對宋哲宗說自古有才能的皇帝,在沒有完全弄清楚之前都不會盲目做決定,您是一代明君做事更應該三思啊!
最終,皇上還是聽從了蘇頌的意見。
後來,事實證明蘇頌的意見是正確的。契丹國內部的情況遠不如想象的那麼簡單,人家早就暗中確定了王位繼承人。如果北宋冒然派人去的話,肯定吃大虧。
遇事應謹慎,三思而後行
急於求成,沒有耐心,看起來似乎是在爭取主動,其實是盲目蠻幹。遇事不能三思而行者,往往容易使自己屈從於不加謹慎考慮的欲望中,在知識與思想上,他們就容易隨波逐流,盲目跟從某些淺薄無知的事物,並因之一敗塗地。
古往今來,那些出言謹慎、遇事能權衡三思的人都是富有修養的人,也是能自我克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美德的根本體現就是人的自我克製。如果一個人沒有克製力,他就會淪為強烈的個人欲望的奴隸,沒有耐心,魯莽行事。
文學家沃茲沃斯,則為自我克製留下了優美的詩篇,他寫道:“自我克製能夠抵製各種痛苦;勤奮向上乃是時代的動力;嚴格的自我克製能使人們擺脫那些可怕的陰影;寬宏大量的情感總能使人充滿活力和心情愉悅;自我克製、真正的寬容以及堅強的決心完全能摒除無知和愚蠢;所有這一切至善的品格總是受到人們的歡迎。”
在人生的諸多事情麵前,沒有自我克製的能力是不行的,看到了這一點,你才能在成功之路上避開那些不該犯的錯誤,從而少摔些跟頭,早一點到達成功的彼岸。
著名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也說:“極其嚴格的自我控製乃是富於理想的人類所孜孜以求的偉大目標之一。不是單憑衝動,也不是單憑一個接一個的欲望的刺激,而是通過自我克製、自我平衡以及自我管理,使人們在付諸行動之前,仔細思想,再三權衡——這也就是教養,或者起碼可以說是道德教育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所以,在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據或材料時,千萬不要妄自做出判斷或結論,雖然有的時候冒險也是一種投資,但在多數情況下,還是謹慎為好。故事中的蘇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在沒有弄清楚契丹國的真實情況前,他決不輕舉妄動,從而避免了一場軍事失利。這說明,在沒有任何準確把握的情況下,事情一般都行不通,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