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範仲淹割齏劃粥終建功立業(2 / 2)

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高考,終於考上了北京大學英語係。上了北京大學,俞敏洪班上出身農村的孩子隻有3個。當時相貌和英語都不驚人的他在北大痛苦掙紮了5年,多出來的一年“奉獻”給了肺結核。在養病的日子裏,俞敏洪身心放鬆地讀了600本名著,他說,這是他在北大除學英語外的最大收獲。

1985年,俞敏洪畢業後成為北大的一名青年教師。最開始的時候,北大分給他一間8平方米的地下室,整個樓房的下水管剛好從他房間通過,24小時的嘩嘩水聲傳進耳朵,俞敏洪把它聽成美麗的瀑布,不去想像裏麵的內容。

當俞敏洪為房子而折腰時,他的同學都開始向國外發展,俞敏洪也不甘落後,三年努力後終於考過了TOEFL和GRE。但由於沒有獎學金,美國大學的學費一年最低也要人民幣12萬。俞敏洪在北大的月工資是180元。俞敏洪工作222年的工資才夠出國,不得不放棄,被迫另謀生路。

此時,中國出國大潮正波瀾壯闊,“百萬雄師過大洋”。潮流浩浩蕩蕩之下,北京街頭各種TOEFL、GRE培訓班如雨後春筍出現,北大校裏校外也不例外。

校內培訓班被老一輩教師把持,不願和前輩搶飯碗的俞敏洪隻能校外覓食。結果由於影響到了校內培訓班招生,莫須有地被北大記了一個行政記過處分。青年知識分子臉皮嫩,俞敏洪一橫心,從北大辭了職。

離開北大的俞敏洪,也經曆了所有創業者必須經曆的“先寄人籬下,再自立門戶”的程序。1993年,俞敏洪創辦新東方學校。寒冬夜晚,俞敏洪拎著糨糊桶靜待夜黑風高時尋覓電線杆張貼廣告,白天等在電話旁,接待學生報名。以致多年以後,新東方創業元老徐小平評論:“俞敏洪左右開弓的糨糊刷,在中國留學生運動史上,刷下最激動人心的一頁華章。”

經過不懈的努力,新東方成功了,新東方已經上市了,俞敏洪也成為留學“教父”,成為中國富豪榜的風雲人物。

俞敏洪自己說:“人分兩種,一種人有往事,另一種人沒有往事。”今天進入新東方的學員,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在學習和傳播俞敏洪的往事,這些往事或平淡實在、或跌宕起伏、或感人至深,但所有往事都是關於真實與奮鬥的故事,關於人生絕望與希望的故事,也是關於人生不言敗、不放棄的故事。

“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從這些故事中,讀出一點人生的痛苦、一點掙紮、一點不屈、一點頑強、一點輝煌;我也真心希望,大家能從痛苦中讀出快樂,從絕望中讀出希望,從黑暗中讀出光明,從迷霧中讀出方向。”俞敏洪如此解釋新東方的校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俞敏洪認為這是新東方的精神力量所在。

正是這種精神,這種困難中不屈服,絕望裏找希望的精神,俞敏洪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實現了自己的最初夢想。

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中,沒有經曆饑餓的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貴,不知那些被太陽曬黑了皮膚的耕種者的可敬,當然更無從感受餓得頭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討的可悲和可怕。終日打著飽嗝的人,除了需要一兩根牙簽剔牙齒,愛心和同情對他們來說都是多餘的東西。

沒有受過寒流的抽打,你的血液裏、你的骨髓中就不能孕育生長出抗爭的細胞。你必須十分脆弱、容易發抖、容易膽寒,周身缺少足夠的熱流和火焰,靠什麼溫暖愛人凍僵的臉龐和手指?

沒有聽過風涼話,看不到冷臉,過多的奉承讓你長出發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樹倒了,你開始失寵,在坑坑窪窪的路上,你絕對不如別人那樣行走自如。

所以,對人生來說,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鍛煉人;樂,可以養人,也可以害人。隻有銳意進取,人才能激發出巨大的能量;不怕吃苦,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會吃苦,是一種資本,沒吃過苦,你就不具備這種資本。對於像範仲淹和俞敏洪這類人的人生境界和思維深度,沒吃過苦的人是不會有他們那樣的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