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範仲淹割齏劃粥終建功立業(1 / 2)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的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麵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嶽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範仲淹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裏對範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曆史上是罕見的。

範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範仲淹的祖籍以前在陝西,後來才到了江蘇吳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範仲淹在這裏降生。範仲淹不到三歲的時候,父親範墉因病去世了。他的母親謝氏貧困無依,隻好抱著繈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範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誌,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這裏的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範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範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誌報國為民。

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一天,範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吃的食物非常的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範仲淹改善一下夥食。範仲淹很委婉但又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範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範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黴了,範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範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自己在那裏吃粗茶淡飯,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您這樣真的讓我們這些朋友太傷心了!”

範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我這也是不是辦法的辦法啊!”一旁的朋友聽了範仲淹的這一番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有人問起範仲淹的誌向,範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當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範仲淹當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之職,提出並實施了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誌向,成為一代偉人。

艱難困苦是養分,成功人生磨難來

要是沒有範仲淹從小養成的吃苦耐勞,銳意進取的精神,他是不可能日後取得那麼大的成就的。吃苦是吸收成長的養分,吃苦會讓人的生命力更加強健。

俞敏洪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俞敏洪的奮鬥史也經常是俞敏洪的人生,曆經了兩大成功和兩大失敗。他的成功首先在於其“中國留學生教父”之尊,其次在於他教英語教出40億身家。但這些成功若建立在高考連考3年方中和赴美留學3次遭拒的基礎上,故事便有了戲劇性。

少年時的俞敏洪,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日後將會成為一代“教父”,當時他的理想隻是考上家鄉的江陰師範學院,可以不用喂豬種地。但1978年,第一次參加高考就讓他體會到,人生時常充滿絕望:英語33分;次年再考,英語55分,俞敏洪依然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