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文學家、詩人,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若從學問這個角度來看,蘇軾算不上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蘇軾卻是一個變通的能手。
雖然後來蘇軾在文學上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是他的人生經曆卻坎坷多舛。早在青少年時代,聰穎好學的蘇軾便“奮厲有當世誌”,具有報國安民的雄心。北宋神宗嘉佑二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蘇軾的母親病故了,蘇軾立即與父親、弟弟回鄉奔喪,並在家守喪兩年。
繼母親去世以後,蘇軾接著又經曆了喪妻、喪父之痛,僅僅當過三年多的鳳翔府簽判。接著,王安石變法,盡管蘇軾主張革新政治,卻力主漸進,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了新黨的不滿,他們常常想辦法孤立蘇軾。後來,新黨中的投機政客以“謗訕新政”的罪名將他逮捕,企圖將他置於死地,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經過多方營救,蘇軾被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但是不得簽書公事。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神宗死後,哲宗嗣位,高太後控製朝政,以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為相,蘇軾才被重新起用。
世事難測。由於舊黨盡廢新法,蘇軾卻有所保留,主張兼用所長,這又引起舊黨的不滿,他隻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後去世後,哲宗親政,早已變質的新黨重新得勢,蘇軾連連遭到打擊,先後被貶到廣東惠州、海南儋州,成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五歲。總之,蘇軾的後半生一直處於新黨與舊黨鬥爭的夾縫之中,幾起幾落,飽經憂患。雖然他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為,但卻遠遠沒能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淒涼,令人悲歎。
然而,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軾決非那種悲悲切切、顧影自憐的落魄者,而是一個豪邁灑脫、個性鮮明、開一代風氣的大作家。確實,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蘇軾盡管有失望,有牢騷,有悲憤,卻始終在追求人生的價值和個性的張揚。這首先取決於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樂觀開朗的胸襟,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而這一切,都傾注於他終身不怠的文學創作之中。雖然一生命運坎坷,事業屢遭不順,但是他卻從不氣餒,也不放棄,在逆境中卻寫出了很多傳誦至今的豪放派詩詞,表現了他變通的做人原則和達觀的人生態度。
如他那首更加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詞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該詞全篇氣勢磅礴,格調雄渾,撼人心魄,為宋詞開創了全新的境界,被譽為“千古絕唱”。吟誦這壯美的詞章,誰能想到蘇軾已經被貶黃州,正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所以,得亦不喜,失亦不憂;順境思危,逆境亦樂,才是我輩應有的變通處世之道。
順勢而為善變通,心態如水自清明
生活於當今社會,在為人處世上沒有一些變通的精神是不行的。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其實,隻要有適當的變通精神,就可以少走彎路,讓自己在和生活的道路上都走的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