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熄滅的同時,我兩隻手指咬在嘴裏,使勁一吹,一聲尖脆的哨子響徹校園。
霎時間各各校舍樓層躁動聲四起。有接哨的,有倒扣水桶當鼓敲的,還有一激動就忍不住踹門板的,更有甚者直接在床上蹦。
這是校舍裏不知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傳統,或者說是某種暗語。
由於學校裏有規定:夜裏十點過後,所有的校門隻許進不許出,十一點半熄燈十二點關門。
這個規定原先隻限定在學生宿舍,後來因為有些勤奮刻苦的學生,一直在賴在教室裏用功,有時校導巡查發現了,勸他們回去休息死都不肯,大有再勸就要一頭撞死在課桌上的氣勢。看著這些莘莘學子,校導又能怎麼樣,總不至於把人架回去吧。後來幹脆不勸了,一到時間,就把學校裏所有的電閘都拉黑,看誰耗得過誰。
燈一關,那些莘莘學子也隻能乖乖地回宿舍,宿舍的門推遲到十二點才關就是要給他們留門。
校舍裏的喧鬧聲一起,樓下大門處的校門衛就不得不集體出動前去“鎮壓”。宿舍有五層樓,要是一兩個人,你上到這一層,這層沒了動靜,去到下一層的時候,上邊又鬧起來,沒完沒了,非得四五個人同時出馬,一人站一層,站個三五分鍾的才能鎮得住。
夜裏要想出校舍的大門,就得利用這三五分鍾的空檔。
誰夜裏隻要有需要,在熄燈的時候吆喝兩聲起個頭,接下來的事兒就交給群眾了。
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別以為他們鬧騰鬧騰就沒事了,一鬧起來整棟樓都得跟著晃,要是沒人管,能把樓房給你整成平房。
夜裏黑燈瞎火的,誰也看不清是誰,對著窗外吼兩嗓子泄泄憤那是正常,心情不好的,把門板拆下來踩碎了當玩具。
我跟小林架輕就熟,大搖大擺地出了宿舍,直奔學校西邊的圍牆。
出宿舍的門那是小兒科的事兒,寄校的學生口耳相傳人盡皆知,連學校裏的四眼呆子半夜約女生談心都用這招,沒點技術含量,真正的技術活來還在後頭。
整個學校是被圍牆圍著的,出了宿舍人還在校園裏,要想出這校門,就得下點功夫。
出校門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可謂是八仙過海各耍各招。
比較體麵的做法是校體隊的,他們多是“運動健兒”,個個人高馬大,加之學校對他們並不要求書麵成績。半夜裏三五個人走在街上,連警車都得繞道,區區幾個學校的門衛根本不放在眼裏,愛進就進想出就出。對他們來說,出入校園比上菜市場輕鬆多了,菜市場人太多,個頭越大越難擠。
其次是高幹的紈絝子弟或是在市裏排得上號的企業家子女,他們在學校裏念書,表麵上跟其它同學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名字連同父母的名頭是統一記在校冊上的。出門隻要隨便找個借口,說什麼肚子痛啊、爹媽找之類的,校門衛一般也不會攔著。
還一類是校園裏的混混,他們跟外邊兒的原生態混混不是一個檔次,但也算是有追求,盡量往主流上靠。他們要想出校門,通常都是跟門衛寒暄兩句套個近乎,順手發兩根煙,校門衛也識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隻要領導沒站邊上,就睜隻眼閉隻眼,權當沒看見。
我們則屬於另一種更技術化一類,不走正門繞偏門。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事事靠爹媽。
學校的圍牆雖然高大,但並不統一。顯眼的地方為了好看大多是新修的,但還有些地方是舊的矮牆和鐵柵欄。矮牆說矮也不是很矮,有一人多高,硬爬也是可行,就是比較費事,經常有同學因此把新買的褲子給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