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強者對待挫折的正確心態。就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麼,隻要認定了目標就要堅持下去。百折不回的精神,與靈活應變、及時調整目標、及時改變行為方向並不矛盾。不過,當碰到挫折的時候,經過冷靜分析以後,如果確認原定目標不很符合當時的主客觀條件時,才可以將目標做適當的調整。堅持原則和靈活機動是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
英雄的美德,在於麵對死亡而永不言敗;壯士的理想,是麵對挫折堅韌不拔。隻有永不沉淪的意誌,才是走向成功與幸福的源泉。
乘勢方能進取
寵辱不驚代表了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是一個人魅力的外在表現。寵辱不驚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戰勝一個又一個挫折中磨煉出來的。喬治·大衛·伍茲就是一個寵辱不驚的傑出的代表人物。
喬治·大衛·伍茲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1918年,伍茲因父親去世,不得不中斷學業。為了贍養母親,他到紐約華爾街當了一名小職員。
伍茲在一家名叫哈利斯·福比斯的股票經紀公司工作,工資最低,工作最繁重,但年僅17歲的他卻很有誌氣,決心自學成才,在金融界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他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吸取別人的經驗,還利用晚間,進入一家金融財政夜校學習金融知識。經過兩三年的努力,他已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加上工作努力,老板開始器重他了。他被任命為公債推銷員,由於成效顯著,1925年又被提升為這家證券經紀行的副總經理。當時他隻有24歲,成為美國金融史上最年輕的高級經管人員。
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陷入大危機,許多銀行紛紛破產倒閉,但此時的伍茲卻有獨到的見解,認為這正是金融創業的大好時機。1934年,他與別人合作創立了一家經營投資銀行業務的金融公司,叫第一波士頓公司。由於當時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處於衰退或破產狀況,無心亦無力開展業務,而伍茲卻乘機而入,加上他經營有方,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迅速發展成為美國有名的金融公司,伍茲也成為金融界的傑出人物。
1962年,世界銀行行長布萊克退休,需一人接替行長職務,經過世界銀行董事會充分研究,選中了伍茲承擔這個重要職務。他在這個職位上一直幹到1982年去世。
挫折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但每個人對於挫折的反應並不相同。如何在挫折中培養自己寵辱不驚的個性呢?如何駕馭局勢,乘勢進取呢?
伍茲由一個小職員到世界銀行行長,與他事業心強,善於駕馭局勢,乘勢進取分不開,但更與他正確對待挫折有直接關係。這正像巴爾紮克說的那樣,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生活中的挫折造就人的寵辱不驚。挫折有正向和負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你如何麵對挫折。寵辱不驚是一個人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一個人寵辱不驚的個性,來自對待挫折的態度、對待挫折的感情、對待挫折的理解和對待挫折的方法。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沒有河床的衝刷,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逆境出奇跡
貝多芬說,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是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麵對挫折千萬不要絕望,一定要看到你還有勝利的機會。挫折麵前要以鍥而不舍的精神迎難而上,堅持下去。奇跡往往在征服逆境中出現。
1832年林肯失業後,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競選失敗了。林肯著手辦企業,一年不到,企業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
隨後,林肯再一次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馬上就要結婚時,未婚妻卻不幸去世。這打擊實在是太大了,他心力交瘁,臥床數月,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好了,於是再次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是他又失敗了。1843年,他再次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仍沒有成功。他一次次嚐試,一次次遭受失敗,然而,林肯沒有放棄,更沒說:“要是失敗會怎樣?”假如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1846年,他再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他想爭取連任,結果很遺憾,他又落選了。而且,還因為這次競選賠了一大筆錢。他想當本州的土地官,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