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厭倦了嗎
我曾經讀過一篇題目為《無名病》的文章,文中談到了現今世界愈來愈多婦女所麵臨的苦境,她們對生活厭煩不滿,根本就沒有快樂。
文章中有一位母親說,她身體健康,孩子活潑可愛,家庭舒適,經濟寬裕。丈夫是一個電子工程師,前途光明,但不知為何她總覺得不滿足。她的丈夫建議她度假休息一陣子,但她覺得自己需要的並不是休息,她連獨自坐下來看書都不能做到。孩子午睡時,她就會在房間裏走來走去,等著去叫醒他們。有時早晨醒來,她會覺得一點兒盼望也沒有。
文章指出,這位婦女的“無名病”其實就是厭煩病。現今世界的文明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現今一代的人卻愈來愈厭倦生活。很多人本想尋求娛樂,卻常常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在劇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戲劇時,演到中途就走了好幾批觀眾。還有一些人,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電視劇、電影,但腦子裏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看報章、雜誌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數人在說“我累了”的時候,實際上是指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厭倦了,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無味。
每個行業、階層的人都會患上厭煩病,無論貧富、聰愚、雅俗,都不能保證你不會患上厭煩病。厭煩病不僅是婦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樣會有。有一個男性商人去醫院看病,卻說不清自己有什麼不妥。醫生給他做了徹底的檢查,卻找不到他有任何毛病,於是醫生向這個商人作了進一步詢問。經過一段輕鬆的談話後,醫生對他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體格檢驗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曆卡上寫任何東西。”
這個商人聽了並不顯得高興,他說:“醫生,我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沒有一刻不覺得疲倦的。”這時,醫生才意識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厭煩病”,而不是一般的身體不適。於是醫生指出這個商人所擁有的一切:生意興隆、家庭舒適、妻子漂亮、孩子可愛,還有其他能用金錢買到的許多東西。但這個商人聽了以後卻說:“我對這些簡直厭透了,讓別人把這些東西都拿去吧。”
厭煩是常常引起你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沒精打采的感覺會使你經常疲憊不堪,它還是引起家庭破裂的一個促成因素。因為厭煩,很多丈夫或妻子跨出家門就再也不回來了。
厭煩大多是由於生活中缺少指引導致的,就像飛機要在暴風雨中找尋降落點,但前景卻一片模糊。我們如何才能超越寂寞、空虛和內在的貧乏?——尋找新的目標。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以後,還會產生新的需要,心情也隨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對生活不滿意,失去希望的人,會厭煩生活;過生活過於滿意,失去目標的人,也會厭煩生活,既然不滿現狀,就應該去打破現狀,蕩起生活的漣漪。然而,大部分人覺得尋找新的事物很麻煩,所以寧願保持現狀——這才是超越寂寞、空虛的困難所在.
愉快的聖誕節
孟恩太太正沉溺在悲傷而自憐的情緒中,過了多少年的快樂婚姻生活之後,她失去了丈夫。當聖誕節快來臨的時候,她的傷感愈發沉重起來,她這一輩子從來沒有單獨度過聖誕節,真怕這次聖誕節的來臨。
很多朋友邀請她一起過聖誕,可是她一點兒也不覺得她能夠感受到任何快樂。孟恩太太覺得,在宴會上她會變成一個讓人討厭的人,所以拒絕了他們仁慈的邀請。聖誕夜日益臨近,她愈覺得自己可憐。
明天就是聖誕節了,孟恩太太在下午三點鍾離開辦公室,無聊地走在第五大道上,她仍然是自憐和憂鬱。大街上擠滿了開心的人們,這些景象使她回憶起那些已經流走的歡樂歲月。一想到要回到孤單又空虛的公寓,孟恩太太就受不了,她感到非常迷惑,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忍不住流下眼淚。
孟恩太太漫無目地走了大約一個鍾頭,這才發現自己站在公共汽車站前。她記起以前常和丈夫隨意搭上一部公共汽車,隻是為了好玩。於是,她就走上靠站的一部公共汽車。當車子過了哈德遜河又走了一陣之後,她聽到司機說:“終點站了,請下車。”
孟恩太太下了車,發現來到了一個她不知道名字的小鎮上。小鎮很安靜,她走到住宅區的一條街上,來到一座教堂前,聽見裏麵傳來“平安夜”的美麗曲調。她走了進去,教堂裏空空的,隻有那個彈風琴的人。她悄悄地坐在一張椅子上。
聖誕樹上裝飾得非常漂亮,樹上的燈光使整棵樹看起來像很多的星星在月光下舞蹈。她中午沒有吃東西,覺得頭腦發昏,結果昏然地睡了過去。
醒來的時候,孟恩太太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她緊張極了。她看見麵前有兩個小孩子,顯然是進來看聖誕樹的,其中一個是小女孩,正指著自己說:“是聖誕老人把她帶來的嗎?”當她醒過來的時候,那兩個小孩子也嚇壞了。
孟恩太太告訴他們,自己不會傷害他們。他們的衣服很寒酸,盂恩太太問他們的父母在哪裏?孩子們說:“我們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原來他們是兩個小孤兒,而且比她以前所見過的境況更差得很多。孩子們使她對自己的憂傷和自憐感到慚愧起來。
孟恩太太帶著他們去看那棵聖誕樹,然後帶他們到小飲食店吃了一點兒點心,還為他們買了一些禮物。此時,她的孤寂魔術般地消失了。那兩個孤兒為她帶來了幾個月都不曾經曆過的真正快樂和忘我。孟恩太太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一直非常幸運,她感謝上帝,在她童年時的聖誕節都充滿歡樂,因為父母對她的愛和照顧,而那兩個小孤兒帶給自己的遠比自己帶給他們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