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有良好的心態才能體驗生活的快樂(2)(1 / 3)

葉芝太太試著去安慰那些寡婦,起先一直躺在床上接聽所有的電話,然後坐在床上聽電話,最後她忙得很興奮,完全忘記自己的虛弱,走下床來坐在桌子旁邊。在幫助那些情況比她壞得多的人時,葉芝太太完全忘了自己。

以後每天除了晚上正常的八小時睡眠外,葉芝太太再也沒有回到床上去。事後,她發現如果日本人沒有轟炸珍珠港,她也許會終身做個半殘廢者。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曆史上一次最大的悲劇,可是對葉芝太太來說,卻是她所碰到過的最好的一件事。那次可怕的危機使她產生了力量,而那種力量是她不可能夢想得到的,它使她不再隻注意到自己,而是懂得去關注別人。

那次經曆給了葉芝太太一些很重大和不可缺少的東西,那些東西成為她生活的目標,使她不再有時間去注意自己,或隻為自己擔憂。

從那次的經驗中葉芝太太發現了一個秘密:隻有使別人快樂才能讓自己快樂,因為她發現快樂是有傳染性的,在施予的同時也接受快樂的回報。

生活中大多數人憂慮、悲傷與憐,是因為他們過於關注自己而感到生活空虛。當你因為各種原因感到生活沒有意義時,應該去看看別人,別人或許比你更需要幫助。隻有幫助別人並付出你的愛,才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幸福。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

美國紐約最著名的牧師內德·蘭塞姆,無論在富人區還是在貧民區,都享有極高的威望。他一生一萬多次到臨終者的床前聆聽臨終者的懺悔,不知感化過多少人。蘭塞姆始終默默地工作著,用自己崇高的精神無怨無悔地幫助著別人,得到了許多人的信任。

1962年,蘭塞姆已經84歲了,由於年齡的關係,已無法走近需要他的人。他躺在教堂的一間閣樓裏,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寫一本書,把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死亡的認識告訴世人。他多次動筆,都感覺到沒有說出他心中要表達的東西。

有一天,一位老婦人來敲他的門,說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臨終前很想見見他。蘭塞姆為了不願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婦人失望,便在別人的攙扶下去了老婦家。

臨終者是一位布店老板,已經72歲,年輕時曾和著名音樂指揮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說當時自己非常喜歡音樂,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他20歲時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音樂家。現在生命快要結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蘭塞姆,到另一個世界裏後,他決不會再做這樣的傻事,他請求上帝寬恕他,再給他一次學習音樂的機會。

蘭塞姆很理解他的心情,盡力安撫他,答應回去後為他祈禱,並告訴他,這次懺悔使牧師也很受啟發。臨終者得到蘭塞姆的理解和安慰,已感到心滿意足了。

蘭塞姆回到教堂後,拿出他的60多本日記,決定把一些人的臨終懺悔編成一本書。他認為無論如何論述生死,都不如這些話能給人們以啟迪。他給書起了個名字叫《最後的話》,書的內容也從日記中圈出。1972年芝加哥麥金利影印公司付印該書時,芝加哥大地震發生了,蘭塞姆的63本日記毀於火災。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非常痛惜地報道了這件事,把它稱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蘭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憑他的餘年是不可能再回憶出這些東西,因為那一年他已是90高齡。

在那個悲痛的時刻,幾乎所有得到過蘭塞姆幫助的人都前來看望他,並帶來了用金錢都無法買到的真心的感激和安慰,這使年邁的牧師很是欣慰。因此,他在臨終前對身邊的人說,聖基督畫像的後麵有一隻牛皮紙信封,那裏有他留給世人的“最後的話”。

蘭塞姆去世後,葬在新聖保羅大教堂,他的墓碑上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

時光並不可以倒流,所以,我們每走一步都要慎重。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做過的正確的事情遠遠多於做過的錯誤的事情,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才不會後悔,心裏是充實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永遠保持著激情

保羅·卡薩爾斯在90歲的時候開始彈鋼琴,彈的是巴赫大師的作品。當音樂從他的指尖流淌出來的時候,那微駝肩背挺直了,歡樂重現在眼前。是音樂,不,是激情使卡薩爾斯的生活變成了一個沒有終點的精彩曆程。

一位詩人說過:“歲月隻會使皺紋布滿臉龐,沒了激情,心靈之花才會枯萎。”歲月催人老,激情使你永遠年輕。可它又在哪裏呢?

答案就在激情本身。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意思是“上帝在心中”(God WITHin)。這不是抽象的教義,而是一種始終不渝的愛意:愛自己,愛他人,愛所幹的事業,愛這個世界。正因為如此,激情有時可以創造奇跡。

伊莉莎白·萊頓在68歲時開始學畫,折磨她30年的抑鬱症被舞動著的畫筆征服了,而她的作品竟使一位評論家簡直要稱她為“天才”。萊頓夫人找回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