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有良好的心態才能體驗生活的快樂(3)(1 / 3)

很多人白白地過一天,無所事事,感覺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所幸這樣的人還不算麻木,勞動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勞動可以滿足個人,讓人快樂,享受到勞動的成果——安身立命、養家糊口、體驗快樂。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享受孤獨,超越寂寞

一次與朋友聊起孤獨的話題。我的朋友遠離家鄉,一個人來到大城市,初來乍到,沒有交識幾個關係很近的朋友,又沒有戀人,常常一個人獨處一室,沉思默想。他說害怕自己獨處,感到很孤獨。

我對他說,我的看法不是這樣的,孤獨的問題不是一個人獨處的問題,而是感到孤單寂寞的問題。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封閉,它是一種跟他人失去關聯的可怕的感覺。獨處不等於孤獨。美國散文家兼哲學家大衛·梭羅是一個人獨處而無孤獨之苦的典型範例。他獨自在瓦爾登湖畔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大自然的美麗中寫作、思考、無拘無束地享受他的自在之感。他的《瓦爾登湖》至今仍在慰藉著很多讀者的心靈。

人更多時候怕的是寂寞。孤獨的人心中會有著這種希望:“我真希望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為人所樂於親近的人。”隻是因為他們自己生性孤僻,缺乏吸引朋友的磁力,所以沒有多少人願意和這樣的人交友往來,使這些人失掉了生活上的很多樂趣,這樣,他們的願望也最終無從實現。

對任何人,如果能在言談舉止中表現出親愛與和善,他自身的吸引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增。在社交上,如果你能走出封閉的孤獨,處處表現出愛人與和善的精神,樂於助人,那麼就能使自己猶如磁石一般吸引眾多朋友。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是對他人的事情很關心、很感興趣。但不能做作,必須真誠地關心他人、對他人感興趣。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為他們過分專注於自己,心靈與外界隔絕,久而久之,便使自己陷入孤獨境地。我有一個朋友,幾乎人人都不歡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即使他參加一個公眾集會,人人見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當別人互相寒暄談笑、其樂融融之時,他一個人獨處在屋中的一個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後,他也依舊孤獨地坐在一邊,整個人好似失去了吸引力的磁石一樣。

我這位朋友之所以不受歡迎,在他自己看來乃是一個迷。他有很大的才能,又是個勤勉的人,每天工作完畢以後,他也喜歡在同伴中尋求快樂。但他往往隻顧到自己的樂趣,常常給人以難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遠之。但他絕未想到,自己不受歡迎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的自我封閉心理。他隻想到自己而不顧及他人,竟然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擱起來談談他人的事情。每當與別人談話,他總是要把談話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業務上。

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是不會寂寞的,有些人之所以寂寞,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不去修橋築路,反而築牆將自己圍堵起來。我一直覺得,應該把熱情當做金錢,整理起來開立賬戶,並開始往賬戶中存款。在寂寞時,我們渴望別人的熱情關懷,這就是想從熱情的賬戶中提款,如果其中沒有結餘,那再怎麼盼望也很難出現奇跡。所以,克服寂寞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加強你的熱情存款。與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把寂寞感當成是熱情賬戶存款不足的提醒。要想繼續從別人身上提取熱情,就得加強熱情存款,先對別人付出熱情。打個電話主動關心一下朋友們:“近來好嗎?”關心對方,專心地聆聽,真誠地關懷,別忘了,現在是你付出熱情的時刻。要不,想想看親友們有誰可能需要幫忙的?聽說小劉要結婚了,主動問問她需不需要人陪著挑禮服;小陳好像在找房子,也許可以介紹他給自己熟識的經紀人。

心理學家發現,有自我中心傾向的人特別容易感到寂寞,所以當你逆向操作,忘卻自己而真心關懷他人時,就會產生與對方有互相關聯的感覺。感到自己與他人有聯係,而不再是孤單的個體時,就會大幅減低疏離的感覺,寂寞也就無從產生。

因此,不寂寞的關鍵在於關心,關心他人,關心身邊的一切。

孤獨是人生的難題,寂寞是人生的常客。沒有誰會把你孤立起來,除非是你自己把心靈封閉起來,別人才會覺得與你難以相處。人活著既能享受孤獨,又能超越寂寞,這樣才能讓人生的快樂與你對飲。

最好的精神伴侶

著名哲學家、數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1872一1970)是一位成就極大而聲望和地位都很高的學者,而且還極其難得地活了將近一個世紀。

羅素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祖父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但是,他卻說:“我生來並不幸福。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聖歌是:‘對塵世覺得厭倦,我肩頭重負罪孽。’”

“我5歲時曾這麼想過,要是我活到70歲,那我到現在才忍受了我全部生命的1/14,我覺得在我麵前漫長的厭煩無聊生涯簡直難以忍受。到了青春期,我痛恨生活,一直在自殺的道路上徘徊,而我之所以終於沒有自盡,隻是因為想多學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