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他退休了,再也沒有工作了。寂寞一下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很少有人來拜訪他,甚至很少會有人給他打電話,人們似乎忘記了他的存在。老人迅速地衰老了,可他隻有65歲。
老人的女兒為此焦急萬分。她記得在她母親活著的時候,父親的性情總是那麼開朗,精力總是那樣充沛,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難倒他。可現在……還有什麼東西能夠重新喚起他對生活的興趣呢?
一個周末,女兒提著一隻食品袋和一個長方形的禮品小包出現在了父親的麵前。
“那是什麼?”他看著那個小包問道,“今天又不是我的生日。”
“這是我給你的禮物,”女兒說,“你老是吃醃肉,我真擔心你會營養失調。”
老人打開了禮物。“烹調書?”
“是的,”女兒說,“這是給初學者用的。你喜歡吃的菜肴,比如實心細麵條、燉菜等等,這裏都有。”
女兒走了以後,老人將這本烹調書從頭到尾地翻了一遍,然後認認真真地開始閱讀起來。沒過多久,他就出去買來了許多食物。第一次的試驗是做他最喜歡吃的烤肉糕。根據烹調書上提出的要求,他照葫蘆畫飄地做了一遍,竟然做得相當成功。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烤肉糕,而且更重要的,這是他親手烹調的!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烹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需要。
很快,他又不再滿足於僅僅是為自己烹調了。這時,他對自己的烹調技藝已十分自信,覺得完全可以在眾人麵前露一手了。於是,他開始邀請鄰居和朋友到自己家裏來吃飯,他烹調的一道道鮮美的菜肴果然贏得了人們的噴噴的稱讚。他因此也經常得到鄰居和朋友們的回請,這樣,他又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他的客人隨之越來越多,他買了一本又一本的烹調書,他學會了一道又一道的新菜肴。
烹調重新“烹調”了老人的生活。他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他又變得那麼開朗,那麼生氣勃勃了。生活對於他,又展現出了迷人的魅力。
心理學上有個“漣漪效應”:你在生活中所做出的改變,無論它看上去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對你有生之年的影響都會像將一塊石子扔進池塘一樣,會產生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一直會影響到池塘的邊緣。對於上麵所講的那位老人來說,烹調就是這樣的石子,使老人從寂寞中解脫了出采,為他創造了一種新生活:有了新朋友,也有了新的生活興趣。
簡單生活充實快樂
托瑪斯·帕爾生於1783年,是英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壽星之一。他88歲時第一次結婚,120歲時第二次結婚,145歲時還能跑步,給穀子脫粒,幾乎能完成所有的體力勞動。他的傳記作者對他的死感到非常遺憾,“如果按原來的方式生活下去,那麼一切都將不一樣。”
傳記作者寫道:“他死亡的原因主要歸於食物和空氣狀況的改變。他從空氣清新的鄉下到了那時空氣已經相當汙濁的倫敦。在長年累月吃粗茶淡飯的情況下,他被帶進了一個生活奢華的家庭,人們鼓勵他吃好的飯菜,喝大量美酒,誤認為這樣能改善他的健康狀況,延長他的壽命。結果,他的身體自然機能嚴重超載,而且身體的本來習慣全被弄得紊亂了,所有這樣造成的結果加速了他的死亡。假如沒有發生上述改變,按照他自己的身體係統本來還能生活許多年。他死於1936年,享年152歲。”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事情都讓我們複雜化了。過簡單的生活,正是健康的秘訣之一。一個人如果時常追求複雜而奢侈的生活,則苦難沒有盡頭,不僅貪欲無度,煩惱纏身,而且日夜不寧,心無快樂。因為複雜,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為奢侈,極有可能斷送美好的人生;因為簡潔,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樂。
我們時常抱怨每天的生活平淡乏味,其實,這不過是發現了一個真理——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無奇的。人的生活之所以會有所不同,當然是由於諸種因素的影響有所不同,但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心態。
任何人的生活都有一個常規,而這個常規意味著每天要過同樣的生活、平淡無奇的生活。曲折是有的,高潮是有的,但更多的還是平淡無奇,甚至是艱難困苦、需要拚博的生活。這就要靠我們抱著一顆從容穩定而又積極熱情的心去體驗了。
平淡是人生的主旋律,簡單則是生活的真諦。活得是否平淡乏味,問題不在於生活本身有沒有意思,而在於你以什麼樣的心態、意識去感受。平淡的日子可以尋找不平淡的感覺,沒意思的事情可以尋求出它的意思。
改變自己就能改變命運
美國拉沙葉大學的一位業務員前去拜訪西部一個小鎮上的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想把《推銷與商業管理》課程介紹給那位房地產商人。那位房地產商人顯然聽得津津有味,聽完之後卻遲遲不表示意見。
業務員隻好單刀直入了:“你想參加這個課程吧,不是嗎?”那位房地產商人以一種無精打采的聲音回答說:“哎呀,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想參加。”業務員對這種難以迅速做出決定的優柔寡斷的人見得多了,當時他站起身來準備離開。但接著他采用了一種多少有點刺激的技術,說出了使房地產商人大吃一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