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用生命去追逐夢想(14)(1 / 3)

洛克菲勒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幫助黑人。從這以後,人們漸漸地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他造福社會的“天使”行為,不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還給他帶來用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和高壽,他在53歲時已瀕臨死亡,結果卻以98歲高齡辭世。

誰救了洛克菲勒?金錢以及金錢背後的善心和社會職責,一個成功者可以通過金錢的力量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別人分享你的財富,給予是至關重要的,為那些永遠不能報答你的人做些事,你的每天會過得更加完美。

好大喜功害死人

大家都知道,史玉柱的巨人集團倒閉在蓋一座巨人大廈上。巨人集團為什麼要蓋這樣一座超出自己財力、物力,並且可能巨人集團再有100年也用不了的大樓?巨人大廈原來準備蓋38層的,後來為什麼漲到70層?

史玉柱解釋這個問題:“38層的想法出來不久,1992年下半年一位領導來我們公司參觀,看到這座樓位置非常好,就建議把樓蓋得高一點,由自用轉到開發地產上。於是,我們把設計改到54層。後來,很快又把設計改到64層,此中有兩個因素:一是設計單位說54層和64層對下麵基礎影響都不大;二是我們也想為珠海市爭光,蓋一座標誌性大廈。當時廣州想蓋全國最高的樓,定在63層,我們要超過它。1994年初又一位領導來視察珠海,同時要參觀巨人集團,我們大家覺得64層有點犯忌諱,集團幾個負責人就一起研究提到70層,打電話向香港的設計師谘詢,對方告之技術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0層。”

聽了史玉柱的這番話,你的感覺是什麼?是不是像兒戲,好像孩子過家家?這樣搞企業,怎麼能夠不敗!巨人大廈原來預算為2億元,工期兩年,加高到70層後,預算變為12億元,工期拖長到6年。後來史玉柱將巨人集團的所有流動資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廈,加上在香港賣樓花的錢,也填不滿這個黑窟窿。最後巨人大廈沒有蓋起來,巨人集團已經倒下了。

巨人集團倒下後,史玉柱疼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史玉柱說:“目標越大風險越大,如果不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沒有必要的組織保證,必然損失慘重。”“行業跨度太大,新進入的領域拜非優勢所在,卻急於鋪攤子,有限的資金被牢牢套死,巨人大廈導致的財務危機,幾乎拖垮了整個公司。”

現在史玉柱又重新站了起來,曾經的教訓可以幫助他避免重蹈覆轍,對後來者也是一個寶貴的警示。

一個人恃強而上,雖強但用力不得當,效果會適得其反。事業太順利、太氣旺會讓人失去理智,隻看到好的一麵,興高采烈盲目樂觀,憑氣盛用事而招致危險。因為好大喜功心態浮躁而導致敗落的例子真是多不勝舉·

把握節奏和平衡

1994年8月,三株公司老總吳炳新提出,公司的經營目標是,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第二年保三爭五,第三年保九爭十六。可是到在1995年之後,三株公司的目標突然放大了上百倍,在《人民日報》上刊出的“五年規劃”中,吳炳新提出的目標是,1995年達到16~20億,發展速度是1600%~2000%,1996年增長速度回落到400%,達到100億元;1997年回落到200%,實現300億元;1998年回落到100%,實現600億元;1999年增長速度達到50%,實現900億元。正是在這種膨脹心理的驅使下,三株公司的機構、人員極度膨脹。

三株公司在鼎盛時期,在全國所有大中城市,注冊了600多個子公司在縣、鄉(鎮)設立了2000多個辦事處,各級營銷人員總數超過15萬人。吳炳新曾豪言,除了郵政網以外,在國內沒有比我的網再大的了。僅1997年上半年就一口氣兼並了20多個製藥廠。與此同時,管理隊伍也出現了超常膨脹,短短四年內,母公司、子公司管理人員相應擴大了100多倍。

日後一位副總裁用“十天十地”為三株畫了一幅像:“聲勢驚天動地,廣告鋪天蓋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場昏天黑地,經理花天酒地,資金哭天喊地,經濟缺天少地,員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歡天喜地,還市場經濟藍天綠地”。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三株公司從此不行了。

無論是人還是企業,因為冒進而死,往往都死在最為輝煌的時候,尤其令人惋惜。做事跟開車的道理一樣,當你速度過快,它的穩定性就差.,而且風險就會提高,更容易出問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過於看重表麵的速度,業績,而要更多地想到把握自身的節奏和平衡。

隻用精英

一位認為自己非常優秀的業務員跳槽到了微軟公司。第一個月,他拜訪了10個顧客成交了5個。在任何一個公司,拜訪10位顧客成交5個都可以說是高效率。於是這個業務員找到比爾·蓋茨說:“老板,我拜訪10個顧客成交了5個,你是不是應該獎給我一輛轎車?要不發一點獎金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