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講主旨和所使用材料的關係而論,兩者應具有一致性、交融性。主旨是全部材料思想意義的集中概括和升華,材料必須注入並體現主旨的靈魂,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演講稿的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麵,都要謀求與主旨的協調,有利於主旨的明確、清晰和突出。
3.適合於現場調控
魯迅的演講《文學與政治的歧途》有段精彩的插曲:
“北京有一派人罵新文學家,說:"你們不應該拿社會上的窮人和人力車夫做材料。你們作詩作小說應該用才子佳人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們為什麼不躲進象牙之塔?"但他們現在也都跑到南方來了,因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經倒塌,沒有人送飯給他們吃,不能不跑了……為人生的文學家,平時就很危險,到了革命的時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為他們的感覺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們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們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夠看見別的困苦。”
這段文字一方麵成功地表達了演講內容,另一方麵又顧及了現場調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話中有一句:“你們為什麼不躲進象牙之塔?”而引用過來自然就引起聽眾對演講者如何做答拭目以待,然而隻用一個“但”字轉到他們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飯吃,以其行駁其言,俏皮機智,令人啞然失笑;接著又用為人生的文學家的艱難處境與之對比,含蓄地予以讚揚。如果說這是一個不露形跡的情緒熱點的話,那麼前麵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襯式鋪墊和蓄勢。這段演講看似漫不經心,但對材料的選擇和組合,對先談什麼後談什麼以及怎樣說,都有精心的考慮,以求得更好地調控和駕馭聽眾。
寫作演講稿的運思階段就要顧及針對聽眾的現場調控。要適當地預設或埋伏一連串能夠觸發聽眾的想象、情感、意誌、經驗等的興奮點,以便張弛有度、擒縱自如地駕馭現場,調控聽眾,促使聽眾參與,更好地進行現場交流。在成稿過程中,要圍繞演講目的和內容,在開頭、過渡、展開、收束等各個環節上有意識地運用調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設置懸念以引人入勝,運用蓄勢的手法導向情緒的共鳴點,形成一個個激蕩人心的旋渦。還可以點綴一些精妙的小插曲,以調節心理、活躍氣氛,化隔膜為親密,化挑剔為欣賞。其實調控手段遠不止這些。
4.結構合理
演講稿結構的基本要求是協調和諧。“鳳頭”“豬肚”“豹尾”的形象化說法,原則上也適用於講稿的大結構。
演講稿結構的最大特色是簡潔明晰。演講稿不同於一般供閱讀的文章。一般文章讀者可以反複閱讀玩味,即使結構層次複雜一些,也可以經過分析而掌握。演講稿是口耳相傳的,而口述的信息稍縱即逝,容易與聽眾的聽覺、思維之間出現遊離脫節現象。如果演講結構複雜,頭緒紛繁,甚至思路紊亂,聽眾就難以理解演講內容。為了使演講收到最佳效果,應盡可能簡化演講結構,尤其是對長篇演講,更應該使結構簡明化。
把所要講述的思想、材料進行邏輯分類。對問題的劃分盡量明確,防止互相交叉和互相包容。這是使結構簡明化的根本方法。
注明大結構和大綱目的序列號。例如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或(一)、(二)……
把綱目的要點用準確的標題語言醒目地呈現出來。要使演講稿的頭緒清楚,脈絡分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目錄。
在內容層次轉換過渡處,多用明轉法,少用暗轉法。即采用提示語、交代語、承上啟下語、前後照應語或小結語等,便於聽眾把握內容的梗概和輪廓。
5.有一定的風格
演講稿的風格主要指的是演講的語言或文學風格。
演講稿的風格,應該盡可能符合聽眾了解的風格。但一般來說,演講者可能需要介紹幾個在日常說話中不常使用的詞語,而卻又是聽眾能夠接受的語彙,增強風格色彩。
但是這種情形應該維持在最低限度,而且如果某個詞語講出來顯得很奇怪,或者超過聽眾平常使用的範圍,演講者就應該提醒大家特別注意,並小心說明其意義。
有些時候,演講者可能會在演講中使用某些一般人常用的詞語,但這些詞語在演講中卻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時候他就必須很慎重地向聽眾說明應該如何使用這些字,並且再三地提醒他們這些字在此處的用法,否則聽眾一定會感到很困惑。所以,最好避免使用技術性的詞語或藝術名詞,並少用帶有特殊意義的平常字眼,尤其是對一般聽眾演講時。
風格的另一規則,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第一,語句應該清楚明白;第二,語句應該不平凡也不艱澀。這兩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
演講稿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