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身上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非常的變故和重大的責任時,他生命深處的種種能力就會在突然間湧現,從而成就豐功偉業。
今天,有很多成功人士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挫折和缺陷,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這些不完美,他們也許隻能發揮25%的才能,剩下那75%的才能之所以能夠發揮出來,完全歸功於困難的磨礪與刺激。
努力做一個能夠發現真正“自我”的人。
曆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有一些長相極為平凡甚至醜陋的女子,往往能夠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種成功可以看做是對她們長相的一種彌補。很多美好品格的形成也正是為了要彌補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後來這種品格也能夠幫助他們成就一番事業。
據說英國有一個殘疾人,出生時就沒有手和腳,卻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有個人前去拜訪他,想看看他的現實生活是怎樣的。令人驚奇的是,那個英國人談吐動人,思想睿智,使這位拜訪者完全忘記了眼前的這個人是一名殘疾人。
許多人可能做夢都想不到,每個人的身體裏麵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甚至到死都發現不了。
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曆到那種特殊的挫折與困難,所以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發現“自我”,更談不上發揮自己全部的能量。
外界刺激能夠激發內在潛能。
有一天,約翰·費爾德看見自己的小兒子馬歇爾在戴維斯的小店裏忙活,就問戴維斯:“最近我兒子生意學得怎麼樣?”
戴維斯回答說:“約翰,我性格直爽,不願意騙你,作為你的老朋友,我不想讓你兒子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馬歇爾性格溫和,做事穩健,但是他不適合經商,即使他在我的店裏幹上1000年,他也不會成為出色的商人,還是給他找個更適合做的職業吧!或許回家養牛也比在店裏強。”
如果馬歇爾後來一直在戴維斯的店裏幹活,那麼他後來可能很難有所作為。實際上,馬歇爾有經商的天賦,隻是戴維斯店裏的環境沒有把他的潛在天賦激發出來。到了芝加哥後,馬歇爾親眼看見很多和他類似的孩子作出了很多驚人的成就,激情滿懷的他心中充滿了做大商人的夢想。他問自己:“為什麼別人能作出驚人的事業而自己卻不能?”
一般來說,人的才能來源於天賦,而天賦這種東西是很難改變的。實際上,隻有外界的刺激足夠強大時,人內心的誌氣和潛在的才能才會被激發出來。誌氣一旦被激發,再加上持之以恒的關注和教育,才能才會全部得以發揮,否則隻會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環境不能激發人的天賦和才能,人將會變得遲鈍和萎縮,甚至失去本應該有的力量。
人的潛能往往是由於朋友的激勵和讚揚而釋放出來的。
愛默生曾經說過:“讓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我最渴望的。”有些事情拿破侖和林肯做不了,但是並不代表其他人做不了,展現自己才能的最佳途徑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上帝賦予每個人巨大的、沉睡的才能,一旦被激發,潛能就會釋放出來,作出驚人的事業。
在美國的西部生活著一位鐵匠,人到中年時依然不識一字。但是,他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在60歲時成為全城最大圖書館的負責人,目的是幫助他的同胞們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後來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他也被認為是學識淵博、為民謀福利的人。這位沒有接受過係統教育的老人,如何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的呢?原來,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聆聽了一次名為“教育之價值”的演講,這次演講讓他若有所思,激發了他的遠大誌向,喚醒了他潛在的能力,也成就了他造福一方的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在中年發跡,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些人是因為讀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書而受到啟發和激勵,有些人是因為聽了富有說服力的演講而深受感動,而有些人則是受到朋友們真誠的鼓勵。人的潛能往往是由於朋友的激勵和讚揚而釋放出來的。
努力走進能夠激發你的潛能的環境。
在與失敗者的交談中,你會發現他們有一些通病:他們的潛能從沒有得到激發,他們也沒有在困境中重新奮鬥的勇氣和力量。
在印第安人的學校裏麵經常刊登印第安青年的照片。在他們的畢業照片上,這些青年個個都充滿智慧、雙眼炯炯有神、穿戴整潔、充滿才華。這些照片使我們聯想到他們後來的生活一定是幸福和充滿樂趣的。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回到各自的部落後,他們大都恢複到了原來的老樣子,很少有人能夠擺脫貧苦的生活。為什麼剛畢業的學生和後來的他們差距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他們中能夠靠自己的奮鬥擺脫困境、過上好日子的人隻是一小部分,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力量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