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活,孩子們有了強壯的體格、勤勞的雙手和敏捷的頭腦,他們淳樸的品格也是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這一點正是城市所缺乏的。一望無垠的田野、漂浮的白雲、巍峨的高山以及起伏的山嶺,是農村孩子的學校,他們的品格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的。四季景象的變遷告訴人們做人的意義和生命的偉大,迂回幽靜的河流告訴人們什麼是公正、安寧與和平。農村孩子的智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與花鳥魚蟲、雞犬牛羊的接觸中受到啟發,母牛舐犢使孩子們明白什麼是偉大的“母愛”。
在農村,孩子們需要自己去試驗、去發掘周圍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培養了偉大的創造力、學習了豐富的知識、學會了應付困難的本領。
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孩子們不滿足農村生活的貧困處境,認為他們的本領在農村得不到施展,都市的繁華與快樂是每一個孩子的夢想。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爭先恐後地到都市中尋找他們夢想的機會和榮耀。他們知道,繁華的城市中有無數的大公司、公共圖書館、設施齊全的學校,那裏有永遠都學不完的知識,那裏有無數成功的機會。在他們看來,城市是成功的海洋,但又感到很惆悵,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寶貴時光都在農村生活中消磨掉了。
但是每一個農村孩子都應該知道,那些高山小丘、溪澗河流看似妨礙了他們的進步和發展,卻無時無刻不在滋潤著他們的心靈,大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他們孕育了未來成功的希望。他們應該明白,他們的智慧、品格和身體都是農村賦予的,這些才是他們成功的基礎。所以,他們必須相信,大自然能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利用農村生活鍛煉自己,才能在進入都市後盡快適應城市中的快節奏生活。大自然對人天然的教益被很多人忽視了,這些人隻知道埋頭競爭與經營,在後來他們卻被淘汰出局了,因為他們不明白艱難和困苦才是幸福的基石。世界上那些能夠成就大業的銀行家、名律師、大商人、鐵路工程師、大政治家,早年大都經曆過農村生活。
有些年輕人更適合在農村發展。
派克斯特先生是著名的牧師、市政改革家。他在闡述農村對青年的有益影響時說:“農村的年輕人應該盡量在農村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因為農村的發展機會不一定比城市少。通常,贏利是人們遷移到都市的唯一原因,但是如果我們的人生隻是為了贏利而奮鬥的話,那麼這樣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充其量城市不過是悲劇、誘惑和罪惡的集中地,那些競爭日益激烈的商行、公司互相兼並,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
紐約著名主教波特曾經被別人這樣問道:“年輕人更容易在哪裏成功?城市還是農村?”他回答說:“報紙雜誌上的很多新聞都具有誘惑性,吸引著農村的青年人到城市中來,而這些年輕人也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那美好的農村生活來到都市。但是來到城市後,這些年輕人的地位都很一般,甚至連一個一般的職位都很難謀得。城市的旅館裏住滿了想在城市中站穩腳跟的年輕人,他們是多麼的可憐!實際上,城市裏那些擁有很高職位、巨額財富的人要麼擁有特殊的機遇,要麼擁有特殊的技能,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樣的機遇,並非每一個人都會擁有這樣的技能。
“從農村裏來的人身上存在很多弱點,在遇見困難時,他們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來應對。在城市這個生存壓力大、競爭日趨激烈的地方,他們隻能委曲求全,直到有一天他們沒有了落腳之地,隻能選擇墮落沉淪,甚至鋌而走險。他們走出農村時抱著的種種希望最終都煙消雲散,家中親愛的父母和兒女無人照顧,無人安慰,這樣的結局是多麼可悲。而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他們走到這一步的根本原因。
“的確,機會到處都是,但是成功的道路都是鋪滿荊棘的,當青年們滿懷希望來到他們夢想中的城市後,很多人卻被壓榨得血幹骨枯。但是,在農村青年的心目中,城市仍然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唯一聖地,他們依然瘋狂地一波一波地湧進城市。但是,城市裏麵需要的人都是要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而不是一無所知、隻能出賣勞動力的人。的確,有一部分農村的年輕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就了一番小事業,但是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終日待在辦公室中不停地工作,精力耗盡,體力不支。他們退出後,又有一批年輕人隨之而來,城市就像一個吸血鬼,將農村年輕人連皮帶肉一起吞下去。
“對於那些來自農村的求職者,前途是很危險的,他們在農村時有充分的時間來考慮問題,但是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使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城市生活中充滿陷阱與誘惑,那些沒有見過世麵的年輕人很容易深陷其中,甚至喪失理智。對於那些來自農村的人,他們首先要做到保持思想的純正,在金錢、勢力、技術、學識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如果他們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們就不會在花天酒地中浪費時間,不會在燈紅酒綠中斷送自己的大好青春。總之,農村的年輕人不要把城市當做自己的墳墓,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