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他認為,人到了四十歲這個年紀就應該什麼都要明白,明白了,對自己看得清了,就會大徹大悟。把什麼都看得平平淡淡,波瀾不變,榮辱不驚,對身外事物泰然處之。就像動什麼,也不要動感情,人到四十,犯什麼,也不要犯迷惑。

所以,惑不惑在先聖這裏已不是什麼問題,但對大多數40歲中年人群來說,是惑非惑還真是一個問題。

有人曾把人的一生做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少年時期像隻猴,中年時期像頭牛,老年時期像隻狗。四十歲正處於“牛”的年齡,牛最能負重,牛最能忍辱。這個時候,人到中年,在事業上應有所作為,在生活上要有所擔當。特別是男人,既要是好兒子,又要是好父親、好丈夫。承上啟下,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滴汗水,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串血淚……這就注定了中年人除了要有牛的耐性,還必須要有牛的韌性。因此,很多已經跨過四十門檻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為自己這一代人是最獨特的,於是,“生於60年代”便成了他們一塊都在爭食的肥肉、一個不斷搶注的商標、一個不斷奪取的話語製高點的概念。

然而,他們所不曾發現的是,他們口口聲聲已不再追名逐利,也竟天高雲淡般地視這一切為過眼雲煙,但當他們每一次對著那些生於70、80年代的後生、小老弟們的叫囂氣不打一出來的時候,當他們麵對工作事業、家庭生活牢騷滿腹、絮絮叨叨的時候,當他們不成功地功將社會責任感與個人理想主義融為一體,以活力來燃燒即將退卻的生命激情和不徹底地以自我反省來防範隨時都會趁虛而入的因循保守,以熱愛自由和精於享受的生活哲學來拒絕明哲保身、清心寡欲的時候,他們到底是惑,還是不惑?

本書緊緊圍繞“四十惑不惑”這一核心內容,從生活中取材著重點睛部分進行分析。書中的內容隻有在付諸行動實踐那一刻才有真實的價值,才能感受四十“入世”而惑,“出世”不惑巧妙結合。